本报讯(记者陈敏)新学期开学,又有62位新教师入职市直属学校。他们中有8名“海归”,24名硕士,12人来自“211”大学。据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学已有1206名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数量是2010年的三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的背后,是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和教师成长渠道的拓宽。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师培养、引进方面的财政投入。全市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每年按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中小学校安排10%的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实行专款专用。 各县(市)区还根据本区域工作重点,在保证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安排专项经费重点保障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鄞州区2006年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2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14年至2017年,每年还将安排120万元专项培养培训经费,对优秀骨干教师开展高端培养工作。其他各县(市)区同样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投入加强教师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 与前几年相比,目前我市教师成长渠道明显拓宽。从去年开始,我市在原有“一个序列、五个梯次”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机制的基础上,把重点培养的对象范围从骨干教师拓展到占教师总数56%的青年教师群体,实施了“曙光工程”、“卓越工程”两大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计划通过5年的培养,从中造就100名左右新一代甬城名师,部分将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目前,这些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崭露头角,其中5位已于近期被评为宁波市中小学第六批名师。 “曙光工程”面向我市中小学(幼儿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主要举措有:为每位入职不满3年的教师配备教学和班级管理双导师;义务教育段学校教师须有在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实行双向交流机制;对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或学位予以经费支持;全面实施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培训工作。2013年至今,全市用于“曙光工程”的培养经费已达3000万元。 据统计,目前,我市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9459人,学历合格率和高一级学历率居全省前列,名优教师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共有教坛新秀(技术能手)3695人,学科骨干、中职优秀“双师型教师”680人,市名教师(专业首席教师)388人;省特级教师209人;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9人。此外,2013年初,16位市名师、省特级教师获得浙江省首批中小学校正高级教师职称,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