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翟仁利在自家的书桌前练习书法。 (王伊婧 摄) |
翟仁利老师的家不好找,它“藏”在象山县爵溪镇的一幢偏僻的宿舍里,可只要在街上问起,马上就会有热心的本地人为你指路,或直接带你前往。 今年78岁的翟仁利,从19岁起就在爵溪教书育人,春风化雨、桃李芬芳。退休18年来,他笔耕不辍,先义务揽起为乡亲们代写文书的活儿,后又潜心乡土文化研究。如今,不光爵溪人熟悉了古道热肠的“翟老师”,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借由他认识了古风古韵的爵溪——— 一支笔 挑起16大“业务” 退休后,翟仁利赋闲在家,种花养草、寄情书画。头几年,时常有街坊邻居来请他帮忙代笔写一些申请报告、祝贺函件等文书,翟仁利欣然允诺。其软笔章法生动、线条优美,硬笔遒劲瘦硬、平中寓险。渐渐地,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翟仁利干脆印了名片,分发给大家,承诺今后或上门、或电话,皆可“预约”,并且义务代写,分文不取。 名片的背后,他一口气写了16条“业务”范畴,从演讲辞赋到广告启事,从婚庆楹联到祭文遗嘱,可谓包罗万象。从此,前来找“翟老师”代笔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而翟仁利也乐在其中,“能帮助别人才能证明我的价值,只要一句‘谢谢’,我就很开心了。” 一双眼 专盯“野生”文物 除了做好文书先生,翟仁利还经常“客串”当地的文物保护员。 翟仁利说,自己喜欢研究文物,尤其偏爱那些本土的、尚未引起地方相关职能部门注意的“野生”文物。一旦发现,他就会喜不自胜,主动深入研究,并对其默默守护。“文物保护是不可逆的,尤其‘野生’文物,早一天保护,就多一分安全。” 爵溪镇境内有好几段明代的古城墙,分布在郊外各处。翟仁利发现后,立刻带上砍刀前往,将古城墙边丛生的柴草砍掉,然后拍下古城墙的照片留作研究资料。 几年前,有一段古城墙边的寺庙要进行扩建,而扩建工程将毁坏一部分城墙。得知此消息后,翟仁利火急火燎地赶往该寺庙,对住持和尚进行阻拦和劝说。最终,在翟仁利的多次努力下,寺庙更改了扩建方案,保住了城墙不受损害。 一双脚 踏寻乡俗文化 此外,“闲不住”的翟老师对爵溪的乡土文化也颇有研究,曾参与《爵溪镇志》的编写,并为之提供了五万多字的资料。 在编写《爵溪镇志》的过程中,翟仁利被授权为采访员深入爵溪的角角落落进行搜罗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翟仁利意外发现爵溪周边竟有九个带有“龙”字的地名。这令他惊喜不已,于是,他挨个走遍这九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向当地居民询问地名的由来,最后,根据已有的资料,翟仁利编写了“爵溪九龙”的传说,得到当地文化站的高度认可,并被载入档案,永久保存。 在民间的传说中,爵溪是赵五娘万里寻夫最终羽化成仙的所在地。五年前,赵五娘的传说被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非遗的申报过程中,翟仁利四处寻访民间传说并协助编写资料,对该非遗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说是“闲不住”,其实也是“忙里偷闲”。翟仁利的老伴在几年前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他每天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老伴身上。采访的最后,翟仁利诚恳地说道:“很多时候,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爵溪有这么多的好东西,不能在咱手里埋没了啊!” 乡亲、乡土、乡俗情,翟仁利的这份守望,或许正是为了打磨心底对家乡的那份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