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浦人本优先打造海洋经济核心区

  石浦渔港古城
  中国渔村
  石浦夜排档(杨忠华 摄)
  远洋捕捞(蔡根云 摄)
  船厂
  美丽石浦(石春光 摄)

  本报记者 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 俞莉 陈光曙

  石浦,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历来是东海鱼货交易市场和海商辐辏之地,建有亚洲最大水产品交易市场。

  2010年,石浦镇被列入宁波卫星城市改革试点,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目前,石浦不仅是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一核、两港”所在地,也是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两带、十区、十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一核”的覆盖范围之内,联接“两翼、三圈、九区”,是“多岛”开发的重点。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海岛、港口、岸线、生物等海洋资源,造就了石浦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和发展禀赋。如今,千年渔港以人为本打造海洋经济核心区的全新姿态,已经展示于世人面前。

  一把手访谈

  依托千年渔港特质

  推动“镇”向“城”蝶变

  ———访象山县委常委、石浦镇党委书记孙小雄

  王量迪 俞莉 陈光曙

  石浦是一座千年渔港,为何要在建设卫星城市过程中将其打造成为海洋经济核心区?象山县委常委、石浦镇党委书记孙小雄认为,这正是因为石浦独特气质和发展禀赋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石浦港可建港口岸线30公里,是宁波-舟山港重要组成港区,国家二类升一类开放口岸正加快申报。当前,三门口、铜瓦门大桥等环石浦港陆岛联动工程已相继建成,象山港大桥通车,沿海高速石浦支线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三门湾大桥积极规划,交通格局明显优化。今后,随着海洋经济日趋升温、环三门湾次经济圈开发提上日程,以及象保合作区、东海涂围垦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实施,区位优势将愈加凸显。

  如何将一个“镇”变成“城”?孙小雄认为,城镇化的内涵在一个“化”字上,即化农民(渔民)为市民;其次,核心是处理好“城”与“市”的辩证关系,保障安居乐业;第三,关键在于推行一体普惠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人口自由迁徙和稳定就业安置。为此,石浦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本优先、规划引领、效益集聚、城乡互补、彰显特色五方面要求,总体谋划,协调推进。

  孙小雄坦言,城镇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就石浦而言,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港岛礁渔资源,孕育出与众不同的渔文化气息和特质,体现出多样性、互补性和融合发展。城镇建设中不能盲目追奇求新,千城一面、迷失文化,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做到现代元素和优秀传统有机融入,通过文化继承和创新来增强城市特色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孙小雄表示,以人本优先为核心的石浦镇建设卫星城市框架已经形成,按照“东接、西延、南优、北跨”城市发展战略,石浦将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一条扁担挑两头”格局。即:在石浦渔港这条狭长地带上形成一个集商贸、休闲、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天堂”,同时大力推进东部、番西等区块新城开发,并在东西两头形成“两园一基地”工业产业格局,从而实施“工业强镇、渔业稳镇、旅游兴镇、港口促镇”产业发展战略,推动石浦港从传统渔港建设成为集产业、商贸、休闲、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港。

  做大做强临港产业  以创业就业稳定人

  一座没有产业的城市,不可能实现创业就业。

  石浦为此在建设卫星城市中,实施“工业强镇”和“港口促镇”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以此做大做强石浦港区域临港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临港产业的关键。目前,该镇在加快推进建设雷公山区域对台万吨级码头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同时,加强适应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群众性码头和专业码头建设,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并按照“海陆一体,共建共享”的要求,加强陆岛、岛际交通联系,推进海陆联动开发。

  发展新兴海运物流产业是一大抓手。目前,该镇以中国水产城为支撑,鼓励海运企业与石浦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农渔产品物流的发展,打造农渔产品物流中心。重点扶持发展大吨位散货运输船舶,鼓励企业和资本进入石浦海运市场,通过设立海运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物流、服务的集聚优势,打造石浦海运品牌形象。同时,该镇把握象保合作区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科技园区和象保合作区规划,不仅促进了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而且充分利用象保合作区平台加强招商,吸引优质项目落户科技园区。

  同时,该镇依托石浦港对台贸易试点口岸优势,充分发挥3000吨级对台专用码头作用,扩大对台小额贸易货运规模,逐步建设成为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及转口境外地区的贸易物流中转基地。至今,该镇还通过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狠抓研发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机电、水产品、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通过突出机电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吸引中小企业集中融入产业链,打造上下游产业优势互补、发展互动的产业集群。

  做精做活海洋旅游业    以独特风光吸引人

  实施“旅游兴镇”发展战略,做精做活海洋旅游业,以独特风光吸引人,是石浦在建设卫星城市中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海岛、港口、岸线、生物等海洋资源,走出的一着“妙棋”。

  为此,该镇围绕“一带四区一港三岛”海洋旅游格局,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半边山休闲度假区和中国渔村二期项目。加快海岛开发,重点推进东门岛、檀头山岛的规划、招商和渔山列岛保护管理及适度开发。加快特色渔村打造,推进东门渔村、沙塘湾村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和推介。提升古镇景区内涵,挖掘和丰富传统渔文化、海商文化,建设渔文化博物馆,打造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培育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游艇、农(渔)家乐、休闲渔业、海钓、露营等旅游休闲项目。同时,该镇通过提高旅游富民实效和旅游产业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着力打造高、中、低档比例协调的餐饮宾服体系,重点抓好申菱、戴维老厂区等4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填补城市功能,预计建成后可新增从商人口3000余人。并通过积极打响海鲜餐饮品牌,办好冬季海鲜节,以此缩小旅游淡旺季差异。

  与此同时,该镇还积极做好“以节促旅”文章。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海洋文化、渔文化、海防文化、商贾文化,丰富“十四夜”、“六月六”等民间节庆和文化民俗活动,扩大“三月三、踏沙滩”、中国开渔节、国际海钓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加强石浦海洋旅游宣传力度,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培植一批品位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积极参与旅游洽谈会、推介会,提高石浦旅游的知名度,建成全国旅游强镇。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以良好环境留住人

  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味、河道里流淌的河水黑又臭……石浦曾经给人留下的这类印象,如今在该镇全方位打造安全、卫生、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已逐渐成为历史。

  自去年以来,该镇对照旅游休闲城市的功能定位,通过大力开展“三改一拆”、畜禽养殖场整治、晒鲞场整治、“治水强基”、“双清”、“四边三化”等行动,全面整治提升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执法,加大对污染排放、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实施涉氨制冷企业安全治理,促进城镇整体形象不断改观。同时,该镇通过统筹推进内河、市容、拆违、交通秩序、环境卫生“五大整治”,加大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力度,加强交通组织管理,实施交通综合提升工程,推行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校园周边、景区周围等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石浦建设卫星城市的一大重点。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研究出台教育扶持政策,加强奖教惠师,稳定生源水平;进一步优化片区、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布局,加强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依托镇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鼓励支持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创业创富。

  与此同时,卫星城建设也让石浦的社会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该镇高度重视信访和调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化公共文明和人文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图片提供:象山县新闻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