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客在奉化滕头村体验“牛犁田”。(胡建华 摄)
|
政协论坛 □ 本报记者 吴向正 核心提示 □乡村旅游是一种适合城市居民短线出游的新型旅游业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但品质有待提升。为此,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经过一番深入调研,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是江南鱼米之乡,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越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客源市场。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人数已占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然而在量的不断扩张的同时,乡村旅游资源无序开发、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开始凸显,已成为优质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吸纳。———编者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引导和扶持下,我市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并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目前我市共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浙江省星级乡村旅游点24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12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个,省旅游强镇33个、旅游特色村68个、旅游特色经营户(点)95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9月,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74个,餐位总数83749个,床位总数16032张,共接待游客1763万人次,营业收入16.75亿元。在余姚、奉化、宁海等地,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奉化和余姚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大桥生态农庄、天宫庄园、滕头村、欢乐佳田农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尽管我市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课题组对我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项目建设无序,规划布局有待优化。我市于2008年制定出台《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乡村旅游进行产业规划与引导,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规划并没有得到全面严格执行。二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特色挖掘有待加强。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呈现景区化、收费化的趋势。三是规模效应尚未体现,集聚发展有待提升。和省内杭嘉湖地区相比,我市在乡村旅游集聚式发展和乡村度假住宿接待设施上有着明显差距。四是管理渠道不甚畅通,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目前我市乡村旅游最高管理机构仍是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这一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乡村旅游现实发展的需要。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课题组认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发展乡村旅游成败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要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保护开发小城镇、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等目标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予以推进。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课题组建议在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加大政府的扶持引导力度,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规划中注意留足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并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进而打造规模化的乡村旅游区域。妥善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带动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金,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修改完善《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乡村旅游特色镇、专业村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宁波和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和“5+2”生活模式的最佳选择。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才能使乡村旅游永续发展。要严格禁止违规开发,积极引导整村推进,促进乡村旅游走集约化、精品化发展道路,切实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优化旅游项目结构 培育本地特色产品 做好产品及线路的优化组合。着力打造景观生态农业基地、高科技农业休闲基地、瓜果农业主题公园、都市休闲农庄、“幸福美丽”乡村旅游区,培育发展特色农园型、农家乐休闲型、农产品集散型、民俗风情体验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培育本地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对特色建筑、历史建筑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搞好村庄景观建设,适度发展景观农业,有条件的村庄还可在周边进行林相改造。针对城市普通居民和老年群体,大力发展经济实惠的乡村特色客栈,改造利用现有农村院落,办好乡村客栈,增加农民收益,扩大受益人群。根据城市自驾游与日俱增的趋势,搞好公共停车场地和步行道建设,设立户外营地,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游玩度假。 大力推进行业标准 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类型地抓紧制订我市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地方标准、评价创建规范以及配套管理办法,规范农家乐在餐饮设施、住宿设施、基本接待设施、配套设施、环境卫生、安全防范、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技能等方面的标准,进一步促进农家乐服务规范的提升。市旅游局和市农办牵头培育一批特色农家乐示范点,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在农家乐外观建筑、特色菜肴、服务项目等方面打造“乡土性”、“民俗性”等特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点评选的基础上,评选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和乡村旅游带头人,起到龙头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