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专 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专家学者
纵论文化消费

  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与文化交融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支持,是没有活力的,是难以持续的;同样,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经济的支持,也难以得到繁荣和发展。

  宁波,作为一个在经济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在文化领域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有着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自觉,更有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基础条件。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正在力推的“月光经济”,正是基于对经济与文化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提出来的。这也是宁波举办文化消费论坛的原因。

  作为首届宁波市民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宁波文化消费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介绍文化消费研究的最新成果、文化消费实践的最新经验,也结合宁波实际,对如何引导宁波文化消费,助推文化产业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相信这些观点看法,将对宁波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市文化消费水平、品位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易水)

 

  努力把奢侈性消费

  转变成文化性消费

  本报记者 叶向群

  “不要以为现在一些电影院出现人头攒动的景象,似乎就看到了文化消费的希望。拿阅读来说,中国的图书阅读率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是排在后面的。老百姓习惯于享受免费的‘文化午餐’,一旦要自己掏钱,就不干了。你们看,收费电视到现在都没有发展起来。”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文化消费的症候与对策》。他一开口就直指文化消费不振的“中国现实”———

  “我们现在的人均GDP有六七千美元了,但花在文化消费上的钱却极少。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例仅为7%-8%,而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的许多国家,这个数字却是20%。”

  如何提升文化消费?魏教授给出的对策之一是:努力把奢侈性消费转变成文化性消费。对此,他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事实上,物欲性的奢侈品消费并没有“粘性”,当越来越多的人拎LV包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觉得那很“土豪”,转而去从事小众化甚至是私人订制式的收藏。“另外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品租赁市场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一点上,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我很希望看到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挂在各地政府大厅里,并且经常更新。我们如果把原来用于公款吃喝的钱,通过政府公共采购,用于艺术品租赁,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消费。我们现在艺术品市场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资大于消费,投机性极强。在我看来,真正的文化消费应该是艺术品租赁:我不是出于占有目的,而只是为了欣赏。”

  魏教授指出,讲文化消费一定要顾及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文化满足。激活农村文化市场,一要尊重农村文化消费的特点,二要激活农村原有的文化遗产。农村婚丧嫁娶的文化需求一直旺盛,光这一块就大有文章可做。“‘刘老根大舞台’之所以生意火爆,就是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激活了农村基层的文化资源。”

  魏教授还对眼下热闹的“送戏下乡”现象提出了自己看法。“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送戏下乡’活动,但许多却不是‘适销对路’的。比如一些地方搞‘文化书屋’,把城里人都不看的书硬送给农民看,这不滑稽吗?”魏教授进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长期以来,政府文化部门向社会提供了太多‘免费午餐’,结果导致需要花钱的东西根本没人买。这对文化市场的发育、形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挤出效应’。如何实现公共文化与文化消费真正对接,让公共文化撬动文化市场而不是替代文化市场,值得政府文化部门深思。”

  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中

  去寻找商机

  本报记者 周燕波

  陈少峰教授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他发言的主题是: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模式,即如何从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中去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做文化产业能赚到大钱!陈少峰首先用房地产业与互联网企业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仅仅经过10多年的发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三家互联网企业的总市值已超过了中国前100位的房地产企业的总市值。换句话说,造1000个楼盘的市值还不到马云公司市值的1%!这就是文化产业所蕴藏的巨大财富。

  这三家互联网企业靠什么发财呢?陈少峰指出,它们做的就是文化产业:腾讯的核心产业是游戏;百度的核心产业是广告(现在已经超过了央视),马云看上去是靠淘宝的零售业赚钱,但现在他忙着做的一件事就是收购文化公司,包括杭州华数、优酷、土豆、文化中国等。为什么马云从去年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因为他有这个互联网平台;其次,他发现在过去的两三年以及未来几年中,中国实际上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向着互联网产业发展。陈少峰提醒企业家要重视这个巨大的变化,要在这个变化中去寻找商机。

  他举了个例子:一家企业在玩具领域赚了1万元,那么这家企业的身价也就值3万元;但是如果它在互联网平台的游戏中赚了1万元,那它的身价或许就值100万元了。这就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价值的巨大差异。

  陈少峰提醒企业家:要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去挖掘商机。“10多年前,当人们把大多数钱砸在房子上时,房地产赚了钱,而现在我们要关心的是:人们对什么感兴趣?什么东西离不开?我认为一切跟轻松、有趣有关,与严肃、刻板生活无关的东西都是人们感兴趣并且愿意花钱的。”“现在人们爱玩手机了,但人们用手机并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觉得智能手机好玩、有趣,这也是诺基亚会死而苹果手机火得一塌糊涂的原因所在。”

  陈少峰建议宁波的企业家,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做那么几个独特品牌。他还建议政府可以用采购、补贴的形式去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放文化优惠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公共艺术营造城市美学经济

  本报记者 汤丹文

  马钦忠是上海城市文化规划专家、上海世博会专家组成员,他的发言更多地从城市如何通过公共艺术,营造城市美学经济角度,来探讨文化旅游消费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

  马钦忠认为,当下是一个看和体验的经济文化时代。观看行为普遍发生在公共艺术场所,即纪念碑、公园、博物馆、美轮美奂的广场、工业建筑。在公共场所中的这些东西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奇迹、文明奇迹、历史奇迹以及创造奇迹之地,这就是旅游吸引物。

  “正因为有了公共艺术,让不少城市从仅仅一个地点成为一个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地点无处不在,节点却是稀少。巨大的地方是节点,小的地方也一样可以成为节点。”马钦忠举例说,像美国菲拉莫尔小镇,因为总统山雕塑而全球闻名。西班牙小城毕鄂巴姆城由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因建筑奇特名扬天下,成为去西班牙旅游者的必到之地,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谈到如何运用公共艺术推动城市经济,马钦忠提出要通过“打造高点,制造亮点,营造热点”来运作。“所谓高点就是深度,要展示当代、全球在这个方面引领性的趋势、智慧、创新,汇聚前沿的思考。亮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等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度,可以是挑战、颠覆,也可以是赞美。热点是挑起公共话题,形成公众层面的讨论,把艰深的、当代的、前沿的文化理念引入到公众层面,转化为公众的新的认知地平线。”

  像英国伦敦上世纪70年代推动的公共艺术建设,每年增加旅游收入50亿英镑以上。东西德统一后的柏林推动公共艺术建设,最重要作品就是对克里斯多议会大厦的包扎,至今已有3500万名游客光顾,对德国经济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一个城市而言,有节点的要素并非定会成为人们造访偏好的选择内容和目的地。必须做到对文化自然资源的概括、推广、基础设施的配套,运营和推广手段的多样,运用特殊事件加以提升。像拉斯维加斯、迪斯尼、好莱坞等地,通过无中生有,集中全球智慧和人才,营造亮点,通过长期打造,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马钦忠认为,宁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集聚了人类历史文化的诸多成就。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文化消费的社会资源。宁波的文化旅游首先要弄清楚无论是长三角周边,还是国内外的游客,来宁波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他认为,宁波作为一个“书香”之城,天一阁文化旅游的潜力发挥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宁波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节点,最终要通过城市文化品牌营销、城市文化形象传递来实现。做好“书香”的文章无疑是一个途径。

  文化消费具有

  “偏好”和“粘性”的特点

  本报记者 叶向群

  齐勇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在本次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题目是:《文化消费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齐主任首先对文化消费的概念下了个定义:文化消费是指人们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并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赚了钱后,通过购买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类普遍的经济行为。那么,文化消费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齐主任将它归纳为两个词:偏好,粘性。

  “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上瘾’的现象。比如自从有了互联网,就涌现出一批‘网虫’。此外,人们常说的戏迷、粉丝、追星族,都是这个意思。”“至于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偏好’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比如集报、集邮,或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收藏,等等。”

  在齐主任看来,正是文化消费的“粘性”特点,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

  当下,宁波市委、市政府正在力推“月光经济”,那么“月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的前景究竟如何?

  齐主任在演讲中披露了一组数字: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目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约为3.75%,刚刚初具规模。据测算,中国大陆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人民币,而2012年公布的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万亿元,存在约3.6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增长和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文化消费的总量将呈现无限增长的趋势,前景极为广阔。”

  完善鼓励文化消费的六点建议

  齐勇峰对于完善鼓励文化消费的政策,提出了以下建议:

  1.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计划”,大幅度提高公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增强公民消费能力;

  2.继续实行公共财政对“家电下乡补贴办法”的支持,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影剧院建设翻番计划”;

  4.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城市文化消费票务“一卡通计划”;

  5.创新金融政策,探索“文化消费信贷”和“艺术品抵押信贷”;

  6.取消娱乐消费25%的逆向税收调节政策。

  宁波文化消费论坛

  (2014年9月12日)

  主办单位: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宁波市旅游局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宁波文化广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浙江省文化产业协会 宁波中创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人们为什么要看这些地方?

  观看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即纪念碑、公园、博物馆、美轮美奂的广场、工业建筑。在公共场所的这些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文明奇迹、历史奇迹,创造奇迹之地就是旅游吸引物。因为它们浓缩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全部成就和伟大奇迹。所以,文明景观,是人类社会“收集”起来的历史行程和自然历程的杰出成就。

  ———摘自美国著名旅游学者Dean Maccannell《旅游者》一书 

  做文化产业,

  关键要有好的点子与创意

  

  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 汪骥

  这几年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很大差距。我给宁波文化企业家提供几个发展方向和领域:动漫游戏领域(这个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影视产业;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创意园区。

  宁波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宁波人也非常聪明。宁波可以尝试搞艺术博览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平台,不做有点可惜。宁波还可以搞一个文化创意园区,集聚各种文化产业类型、各大板块,通过这个模板、模式引导和推动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去搞文化产业。当然,做好这个关键要有好的点子和创意。

  

  北京大学艺术院教授 翁剑青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考虑产品是否有原创性、稀缺性。我在捷克的布拉格旅游时,发现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做得很好。比如,他们把捷克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二战时期的老建筑、城墙做成微缩的模型,非常精致。但纵观国内的旅游纪念品,几乎大同小异,非常粗糙,仅仅是以批发赚差价作为目标。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那种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享受的东西。

  (周燕波 整理) 

  文化消费中,

  旅游该扮演怎样角色?

  上海市城市文化规划专家 马钦忠

  当下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城市,都把第三产业作为首要发展手段。文化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当前中国的旅游还只停留在观光休闲游的阶段,文化旅游还没有真正开始。一个城市要有自己公共艺术规划,在欧洲,游客每到一个城市,一定会去看那里的艺术馆、博物馆,而在我们中国,能够让人静思的地方还很少。

  

  宁波文化旅游专家 陈民宪

  没有文化的“月光经济”是不会长久的,没有旅游的“月光经济”是没有魅力的。文化旅游需要创造的是人的新的精神需求空间和新的体验。文化旅游是圈子文化、兴趣文化。要改变宁波夜生活街区单一化的现状,营造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旅游有线、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成都“宽窄巷子”运营总监 彭章太

  成都“宽窄巷子”之所以能从投资6.5亿元到现在估值20多亿元,缘于在改造与重建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一砖一瓦追根溯源的保护。它的成功在于项目的创意与策划,以及日常运行管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世界艺术》杂志主编 徐亮

  “月光经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叫作“夜色经济”,发展夜色经济,文化与艺术不能缺席。

  (汤丹文 整理) 

  本版摄影 周建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