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真的很快乐;明天,我靠什么生活?”9月13日,在辽宁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赛场,乒乓球运动员刘华宇对记者发出如此感叹。 运动员退役后收入少、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残疾运动员的心病,更在全国运动员中普遍存在。除了做搓澡工谋生的举重冠军邹春兰轰动一时,曾打破五项世界纪录的“泳后”戴国宏,退役后以卖服装、蔬菜为生;“马家军”首个世界冠军刘丽摆地摊求生存等事例也屡见不鲜。 常年运动训练生涯中,职业运动员以拿金牌为第一要务,体校文化课程形同虚设。退役后,多数运动员除了精通自己的训练项目,缺少谋生一技之长。付出了青春与汗水,退役后却很可能生活无着,也难怪刘华宇有此感叹,担心辉煌过后是前路茫茫了。 为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目前各地开展的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等,都是可行的渠道。但我国每年都有数千名运动员退役,其中多数运动员需要自谋职业。进一步推广促进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种种措施,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多渠道选拔体育精英,则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现行的体校训练方式,集中众多运动员,从小进行全职训练,再进行层层选拔,送往上级训练队伍。但冠军毕竟只有一个,被淘汰的运动员,恐怕只能面对茫茫前路。 如果能够在高校、健身场所等适当发掘出一些“民间高手”加以培训,这不仅仅是鼓励全民体育的好措施,还能让这些运动员更多享受到运动生涯的快乐,而不是始终担忧“辉煌过后不知何去何从”。(郏亦真 胡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