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简政放权要多请企业给政府出“题目”

□刘根生

  9月18日至1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李克强说,政府搞权力“瘦身”,是自身改革,就是要给市场让出空间,希望企业多给政府出“题目”,政府也会为企业解难题(2014年9月19日新华社电)。

  政府不再凌驾于市场之上,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是关键之关键。可以说,简政放权程度有多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就有多大,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率就有多大。也只有放开不该管的事,才能集中精力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在简政放权中,许多地方正在主动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努力推进权力清单制和负面清单制。多请企业给政府出“题目”,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厘清权力清单,就是为政府权力设定边界,明确政府可以做哪些事情,接受社会监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负面清单则是列举法律法规禁止事项,明确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前者是界定权力运行范围,后者则是明确“法不禁止即自由”,两张“清单”将为市场经济活动划出广阔天地,使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更充分释放。问题是,“清单”应该怎样界定?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界定“清单”当然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这就需要多请企业给政府出“题目”。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对问题所在最清楚,根据企业所出“题目”深化改革,才能改在实处,使两张“清单”发挥出最大效用。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地方搞权力清单制已陷入“自我认定、自我裁量”的怪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基本上是“自说自话”。于是,放权成了“数字游戏”。从单子上看,上级部门下放的权力有数百项,但对基层没什么用。南京有个区对上轮改革中该区所承接的近160项市级下放权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近70%是行政处罚事项,而且这些事权原先在市级部门就很少使用,有不少事权已两年多没有运用了,所放权力与基层及企业需要不匹配。还有种现象是,“自扫门前雪”。有改革先行区企业反映,所在区域取消了某些资质审批,周边地区改革尚未进行,导致企业出不了“家门”。请企业多给政府出“题目”,就要深入调查研究,以企业问题为导向来设定权力边界,切实做到市场能决定的政府要全部放出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做不了的事,政府要把责任担起来,更好发挥调控、治理和监管作用。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难”。请企业多给政府出“题目”,真正使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能解决企业难题,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更应以硬举措“强拆”既得利益藩篱。一方面要规范和明确权力运行程序、环节、过程、责任,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督查和问责来“贴身紧逼”,杜绝改革“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级官员也应自觉清除权力本位观念,不为权力所醉,不为权力所累,不为权力所控,勇于“革自己的命”,勇于担当责任,把当放的放到位,把当管的管到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