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剧照
|
|
排练 (周燕波 摄)
|
|
主演邬慧琴(右二)接受央视采访
|
周燕波/文 9月29日晚,上海兰心大戏院内座无虚席,一台以鄞州区革命烈士李敏事迹为素材的原创大型甬剧《李敏》在此上演。剧终谢幕,台下掌声雷动。“这真的是村里业余演员演的吗?跟专业剧团水平差不多了!”一向挑剔的上海观众纷纷夸奖。“演得好!为阿拉宁波人争了光!”台下那些宁波同乡会的观众看了后更加激动。 不错,《李敏》就是鄞州区古林镇张家潭村艺术团排演的,剧中60多个演员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受过正规培训的,均是村里的农民。本来对这样一个村级艺术团来说,会演几个小品、折子戏已算相当不错了,然而,让人称奇的是,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大上海的舞台上亮相了,4年前他们也曾在兰心大戏院登台唱戏,只是那次演的是传统古装戏《状元与乞丐》,而这次他们唱的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原创大型现代革命甬剧《李敏》。 缘起一位老党员的信念 在鄞州区章水镇革命烈士纪念墓地里,安卧着一位被称为“浙东刘胡兰”的革命烈士———李敏。她在四明山根据地发动群众,配合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大围剿,不幸被捕,于1944年2月21日在樟村被顽敌刺杀27刀,英勇就义,年仅20岁!《李敏》就是根据李敏烈士的英勇事迹改编的一部大型原创现代甬剧。 那么,张家潭村为何想到要排这样一部红色题材的现代甬剧?这就不得不提到张家潭村前任党委书记、《李敏》的出品人严冲华。 说起创排初衷,严冲华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曾经是革命老区的张家潭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农民过上了小康、富足的现代生活。斗转星移,如今李敏离开人世已有整整70个年头了,很多人渐渐地淡忘了那段残酷困苦、烽火四起的历史岁月,尤其是80后、90后,对李敏的故事了解得很少甚至有的浑然不知。他说:“我想排演这么一部戏,让现在的年轻人能从李敏身上寻找自己内心缺失的东西———信仰,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凭着这样一种朴素的信念,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3年前就开始了为创排《李敏》而奔波的艰辛历程。 创排一部戏得花钱。于是,严冲华一家家去拜访村里的企业老总,其实说白了就是去“化缘募捐”。“什么?老严要搞一部革命戏?干这样的事多累呀!”刚开始,人们对他的念头和举动感到非常不解:一个年近花甲又快要卸任的村干部,本该过过清闲日子安度晚年了,还要这样折腾自己,何苦呢?然而,当严冲华把自己想把李敏事迹搬上舞台的初衷向人们真诚告白之后,大家都被他这种朴素、执著的信念感动了。于是,你两万,我三万……村里好多企业老总解囊相助,终于筹到了一部分资金,加上自己掏腰包垫上的一部分,严冲华心里有了希望。他开始兴冲冲地找编剧,找导演,找演员…… 艰难曲折的创作过程 严冲华找到我市资深业余剧作家缪纪芳。缪纪芳虽说已年过七旬,但他仍活跃在基层文化战线,经常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文艺团队创作小品、短剧等。更难得的是缪纪芳就是樟村人。 “一开始他同我说排《李敏》这个戏,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而已。”缪纪芳说。然而,严冲华一次次同他谈起这事,缪纪芳不由地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他答应试试看。 为了真实还原李敏的革命事迹,严冲华陪着他深入到李敏工作、生活过的章水、龙观、鄞江等地采访,搜集《李敏》剧本的素材,当地政府干部和群众热情接待他们。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鄞州区党史办等部门也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他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李敏生平事迹的史料。 然而,先后找的两位导演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合作下去,致使《李敏》创作班子陷入停滞困境。 时间转眼已到2013年,这一年严冲华面临卸任村党委书记。就这样任其搁浅撒手不管吗?不行,就算我退了,我也要坚持把这部戏打造出来!倔强的老严咬咬牙继续奔波着,操心着。 经辗转打听,他们找到了已退休多年的老导演陈炳尧。陈炳尧曾是宁波甬剧团的导演,执导过《三篙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大型甬剧及越剧、滑稽戏等数十部戏。创作导演的小品、相声、走书等作品曾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而且陈导年轻时也当过演员。1984年,他调入市群艺馆继续从事文艺编导工作,直至退休。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着丰富表演和编导经验的戏剧人才。 然而,5年前一场脑中风让陈炳尧突然病倒,虽经医生抢救脱离了危险,但从此身体状况一落千丈,大多数时间只好在家里静养调适。当听了严冲华等人的请求后,陈炳尧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虽然近几年身体稍稍好转了些,偶尔也帮人指导一下小品、滑稽剧表演,但从来不敢接手一部大戏的导演工作,更何况是给一群草根演员当导演,这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最终他也在严冲华一遍遍地动员、劝说下答应了。于是,陈炳尧在家人担忧的目光中,怀揣着一包包药片,一趟趟地来往于高塘新村的家和张家潭村的路上。 剧本创作工程再度启动。为了让剧本故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活,在鄞州区党史办的帮助下,他们还设法联系到了李敏生前的入党介绍人、恋人———远在云南的王甸。2013年10月,在区党史办同志的陪同下,编剧缪纪芳等人前去云南昆明实地采访王甸。王甸回忆了当年他和李敏合作革命的经历,也提供了很多事例、细节,为剧本创作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素材。 剧本经过四度易稿、多次修改,终于初步定型了。故事浓缩了在当时敌、伪、顽对四明山区三五支队开展第二次大围剿之际,李敏临危受命,前后出任中共章水区委和鄞江区委书记的两年内艰难困顿的革命经历,展现了她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直到最后被捕身中27刀血洒四明的故事。全剧共有“临危受命”、“半夜鸡叫”、“千钧一发”、“花落魔爪”、“铮铮铁骨”等8幕戏。 “小媳妇”演起了女英雄 剧本有了,导演有了,接下来就是找演员了,首先就是要确定女一号李敏这个角色的演员。“这部戏能不能立起来,最关键就是看李敏这个角色了,因此这个演员的选拔至关重要。”陈炳尧说。一开始的几个候选演员,不是年纪太大与李敏形象相差太远,就是表演功底实在太欠缺。后经人推荐,他们找来了邻村黄古林村村民邬慧琴试演。 邬慧琴从小就喜欢唱戏,只是因条件所限,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戏剧学习,平时在轻纺城卖服饰,空闲时也在村里的文艺团里客串一下,演的角色大多数是哀怨自怜、悲悲戚戚的小媳妇。40岁的邬慧琴皮肤白皙,身材苗条,长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是所有候选演员中最接近剧中李敏形象的一位,嗓音条件也不错,只是表演技巧上还有些欠缺。“好,李敏就是她了!”陈炳尧、缪纪芳等人拍板定下。 可是,当听说自己要演的是一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烈士后,邬慧琴心里七上八下的:“从来没演过革命女英雄,万一演砸了,糟蹋了烈士形象,这让我怎么下得了台?”正在她打退堂鼓之际,严冲华等人不断地给她打气,两位编导给她讲李敏的事迹,帮她分析剧本,细致、耐心地给她讲戏,还给她找来相似题材的样板戏,让她找演女英雄的感觉。 “说实话,这个剧本我是越看越喜欢,也越来越喜欢李敏这个角色,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而且她就是咱们这里的女英雄,更是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邬慧琴感慨道。 从此,邬慧琴白天在轻纺城卖衣服,生意空闲时她就抓紧看剧本,背台词,练唱腔,琢磨角色的神态、表情等,晚上就去张家潭村排戏,有时候回到家已深夜11点多,连给面临中考的儿子好好做顿饭的时间也没有。 在烈士精神感召下 由于每位演员白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排练只能在晚上。每晚,一帮演员聚集在村里某工厂的闲置空房内。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表演基础,因此,导演只能先讲解,再进行示范,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唱腔,都要无数遍演练。 “累,太累了!”这是陈炳尧导演这部戏最深切的感受。“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我都要反反复复讲很多遍,示范很多遍,有时候几乎说得唇干舌燥,他们还领会不了。有时候我忍不住也要发火,可事后冷静一想:他们不是我以前在甬剧团的专业演员呀,本来就是没学过演戏的农民呀!”于是,他耐下心来手把手地帮他们一个个“拗动作”、对台词。 有时候排完戏,陈炳尧赶回市区的家往往已是晚上10点多。老伴心痛地指责道:“你不要命了?咱家又不缺你这几个钱?”他笑着安慰家人:“排这部戏累是累了点,但人家说我气色反而比以前好了,有李敏烈士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我肯定没事的!” 其实,受李敏精神感召的何止陈炳尧一个人,整个剧组为了这部戏甘愿付出,不计报酬。因为剧组资金有限,剧组人员排练、演出的补贴少得可怜,有时候演员还得自己倒贴交通、餐饮等费用,可他们都没有一声抱怨。为了节省成本,剧中道具有的是演员从自己家里拿来的,有的向老乡借,实在找不到的,大家一起动手做。 编剧缪纪芳在这部戏上花的时间、精力是他平常创作小品、短剧的好几倍,可谈起稿酬,他显得非常淡然,“如果我们一边写烈士的戏,一边满脑子想的是钱,那还不如不做。”最后,他仅拿了二三成报酬。 演李敏的邬慧琴和演崔大妈的张耀芬都在轻纺城卖衣服,为了排练、演出,她们常常把店门一关,一天生意损失几千元也在所不惜。她们说:“只要我们的戏有人看,这比什么都要紧,钱以后还能挣回来的。” 剧务叶法林是一位从事农用物资交易的村民,在创排过程中,他把自己的生意扔到一边,全力协助出品人严冲华,开着自己的汽车干起了接送、跑腿、采购、搬道具等杂活。剧组到哪里,他就跟着到哪里。 付出的心血得到最大回报 从去年的11月到今年的6月,《李敏》历经秋、冬、春、夏四季,终于到了登台演出的时候。6月12日,是《李敏》在宁波逸夫剧院首演的日子。虽然张家潭村艺术团早在2007年就登上过逸夫剧院的舞台,但是,这次演出的是本土原创的革命史剧,意义非同一般。 绚丽的舞台,悠扬的唱腔,启幕那一刻起,台下观众的目光再也离不开台上那个看似柔弱却意志坚定的身影———李敏。随着幕景的转换、音乐的起伏,一个个章节丝丝入扣。剧尾李敏在临刑前唱道:“鲜血滴滴敌刀尖,生离死别在瞬间,青春岁月谁不恋?此刻我求生很容易,可革命的信仰怎可弃?”台下观众一片静默,很多人悄悄地拿出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最后,当看到李敏被敌人残暴刺杀血洒刑场时,观众们受到强烈的震撼,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好!头炮打响了!第二天,他们又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央电视台“美丽乡村”节目摄制组在甬拍摄期间听说张家潭村村民成功排演《李敏》一事后,觉得这群农民的精神非常可贵,故临时调整拍摄计划,要来张家潭村进行采访、拍摄。 6月14日,在村广场上,央视摄制组架起了摄像机,“李敏”、“崔大妈”、“赵小松”等人又在央视镜头前从容、自然地展演了一番,村民演员真诚、朴实的表演,淳朴无华的语言,博得了央视编导、主持人的频频赞许。 鄞州区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会长、鄞州区政协原主席唐军看了《李敏》后赞不绝口。他说:“让我感动的是一群没有受过正规戏曲教育的村民业余演员,竟然创排出这么一台正气浩然的红色革命史剧,我想,这跟张家潭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是分不开的。”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部好作品,唐军联合鄞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广良,向鄞州区委写了一封推荐信。在得到鄞州区委书记陈奕君批示后,《李敏》被列为区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实践作品,在各乡镇巡回演出。 接着,他们又接到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宁波同乡会等邀请,在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前夕赴沪演出。至今他们已经演了15场,每一场上座率均在九成以上,甚至有几场票子供不应求。 在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那天,《李敏》在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演出。80岁的云龙镇党委原副书记张永康看后激动地对记者说:“他们演得太好了,看得我都流泪了,我建议应该让青少年都来看看,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看到观众反响如此强烈,唐军又向浙江省委原书记、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薛驹写了封信,向他详细介绍了《李敏》的创作演出情况。薛老深受感动,郑重挥毫题写剧名:李敏。 这一切荣誉激励了剧组人员,他们对每一次演出更是精益求精,决心要把《李敏》打造成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 走下舞台,生活还要继续。“李敏”、“崔大妈”、“闻大叔”、“胡清水”等人还要为生计操劳,还得从事自己的老行当:卖衣服、打工、当修理工、做管道生意……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敏》剧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