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龙 摄)
|
自述 我从小就喜欢舞蹈,还自己乱编乱跳。小学2年级时,我带着自编的舞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考进了上海工人文化宫“红孩子”艺术团舞蹈队,开始接受舞蹈训练。我的独舞《好伙伴》、群舞《北京有个金太阳》等,经常受邀去上海市少年宫、海员俱乐部为外宾演出,还参加过“上海之春”演出。 1969年4月,我才17岁,来到云南省曲靖地区富源县大河公社插队,成了一名知青。出于对舞蹈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没有放过任何可以舞蹈的机会。于是,我们5个女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分队,田埂边,操场上,都是我们表演的舞台。休息时,我们放下农具就舞蹈,每一次,周边都围满了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让我们倍受鼓舞。 两年后,我考入了云南曲靖文工团。那时,我们经常打起背包,坐着马车,行进在云南弯弯曲曲的山路中,到少数民族的山寨里演出。有一次,我们来到石林地区撒尼山寨演出,闻讯而来的老乡带着大三弦、月琴、笛子、三胡,成群结队来到广场上,跳起了粗犷、优美的《大三弦舞》。我们被少数民族的热情所感染,马车还没停稳,大家已经投入到这欢乐的歌舞海洋中了。吃着羊奶做的乳饼乳扇,感受那种纯情、友情和热情,谁说这不是我们舞蹈艺术工作者独特的享受呢?云南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有上千种民族舞蹈,6700多个舞蹈套路,在云南的18年,让我能投身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世界,得到了难得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也为我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 1987年,我被引进到宁波群艺馆工作。我编导的第一个舞蹈《小河淌水》,就是以云南民歌为基调创作的。作品当年就获浙江省舞蹈汇演一等奖,并首次代表宁波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此后,我创作的《宁波小娘》、《水田与少女》、《出河头》、《象山渔鼓》等一系列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其中多多少少都与云南这18年的沉淀有着某种因果联系。 (严龙 整理) 施娟娟,1952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舞蹈研究会会员。曾任宁波市群众艺术馆展览馆馆长、宁波市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浙江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宁波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