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身上有什么毛病、存在什么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怎样,群众眼睛最雪亮、心里最明白,也最有发言权。 一段时间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普遍存在且越积越多,有的已经相当严重。可怕的是,有些人“久居鲍肆而不闻其臭”,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活动开始,市委就明确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在坚持自我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强化外力推动,坚持真开门、开大门,以真诚的态度把群众请进来,在群众意见中找准问题,在群众期待中看清差距,让群众参与、监督和评判。 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采取随机调研、座谈访谈、网络交流、下访接访和设置意见箱、发放意见表等方式,以及“小板凳”群众工作法、“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制度、“和村惠民四步法”、“谋事进农村、服务进民心”机制等,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群众“打开窗户说亮话,敞开心扉说真话”。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收到了不虚不空不偏的预期效果。 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四风”之害严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是把群众请进来,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闻过则喜、闻过即改,而是自以为高群众一等,问计于民“有失身份”,群众给自己提意见就是驳自己面子、损自己权威,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对找上门来的群众不理不睬、推诿躲避,甚至恶语相向。 如果说作风建设是一场永在路上的“赶考”,那么群众既是命题人,又是监考人,还是打分人。敢不敢打开大门、把群众请进来,能不能真心听取群众意见、按照群众意愿去做,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只要我们“以百姓之心为心”,真心实意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化党群干群“鱼水情”,就会有更广泛、更强大、更持久的民意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前进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