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潮 司马童 10月8日,河南省郑州市南四环与郑平公路交叉口,约百米长的路段灌满积水,由于水下坑洼不平,不断有车辆抛锚和翻车。现场七八名男子干脆在浑水中摸起被水冲掉的车牌,每找到一块丢失的车牌,能得到车主40到50元的酬谢。(10月9日中国新闻网) 既没刮风也没下雨,郑州市这段百米道路何以成了催生“捞车牌”生意的一片泽国?报道中披露,积水点向西100处,一处排污管道不停地向路面释放着污水,该路段严重积水已有十多天了,长久无人管理,这里几乎每天都发生翻车事件,遭水淹抛锚的汽车更是不计其数。 从媒体示出的现场图片来看,有关部门任凭一处施工场地边的百米路段,天天成为泥浆共水坑一色的行车“虎口”,便足以映衬其城市管理方面的反应迟钝和效率低下。“捞车牌”成生意若叫“浑水摸鱼”,那么对于某些管理者而言,国庆节期间十天半月的人为制造“泽国道路”,貌似离“尸位素餐”也不太远矣。 “捞车牌”成生意谁是昧心人?把过往车辆司机们的苦不堪言,当作一种牟利良机,某些人见利忘义的不良心态,可谓昭然若揭。但也不必讳言,鄙视“摸鱼”者,更该质问“造池”者:对于施工场地的胡乱排污放水,相关部门是如何管理的?此外,排污造成百米路段积水不退、车牌频丢,难道真的只能怪车主们自己不慎,理当“花钱买教训”,而相关管理部门则尽可置身事外,一点也不用感到羞愧与脸红么? “捞车牌”成生意是一则新闻,但何尝又不是与群众路线教育要旨相悖的一处现实欠缺与败笔?抓建设、求发展,固然是提升城市形象、衬托可喜政绩的直观凭据;然而,当这种并非天灾的“泽国路段”一多,“坑车生意”一热,人们自然而然也能联想到,某些地方的“金玉其外”,又有着多少令人汗颜的“败絮其中”。换言之,对于那些因建设需要而暂时存在的“泥浆路”与“水坑路”,公众尚能给予理解体谅,但像郑州冒出的这种“捞车牌”路段,则根本就是管理不力、作为不勤的懒政表现。 坑洼路上“捞车牌”的生意有多好,便隐喻了有关管理者的“五体不勤”有多严重。对于这则新闻,笔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后续故事是,当地有关主政主事者,能够知耻而后勇,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才是真正的昧心人,进而直剖要害、直责懒政。也惟有如此,“捞车牌”成生意才有可能再一次“坏事变好事”,让人看到执政者一心为民、责懒不留情面的过硬决心和可贵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