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践行群众路线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 “谋事进农村、服务进民心”工作机制、“小板凳”群众工作法、“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和村惠民四步法”……一系列鲜活而实用的服务机制,饱含着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满满心意,亦是我市各地践行群众路线所结出的硕果。 近日,宁波市委联合全国党建研究会等单位专门召开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研讨会,知名专家学者和宁波市委有关领导齐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本报特摘登会议发言,以飨读者。 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关键要有好机制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立平 宁波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对外开放桥头堡,是改革发展先行区,是全国文明幸福城,较早就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方法。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注重坚持已有的好经验,探索实用的好办法,健全持续的好机制。 一是重常联。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核心在于保持和人民群众的经常性联系。我们把“走得进、听得到、聊得来”作为常联群众的基本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鱼水深情。 二是重破难。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关键在于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们探索自主式服务,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组团式服务,以“地缘、业缘、趣缘”为纽带,组建服务团队进行专业化服务;攻坚式服务,深入开展九大“利民惠民攻坚”专项行动和“十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出行、上学、审批等“四大难”;岗位建功式服务,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三是重持续。联系服务群众要成为常态,就不能搞运动式,要实事求是、能够持续。我们深入开展认领“微心愿”活动,所有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每年认领实施一两个“微心愿”,小中见大,微中知著。 四是重长远。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既要靠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也要用制度的力量进行激励和约束,宁波通过把成功做法经验化、把好的经验制度化、把制度措施刚性化,使实践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发出灿烂的光芒。 不断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好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何虎生 宁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形成了一些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取得了一批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值得学习和推广。 一是既体现了中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又有创新性的运用和发展。宁波访民情连民心,群众冷暖记心头;解民忧惠民生,服务群众无止境;破难题促发展,凝心聚力在一线。宁波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正是中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的体现,也是宁波创新性的发展。 二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达到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既有市委的领导,又有县(市)区的具体操作,方向正确,又切实可行,具有长效性,也具有可复制性,值得在全国推广。 三是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达到了党员干部进一步接地气、强宗旨、转作风的目的。宁波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主动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强化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是焦裕禄精神在宁波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始终的精神。 以制度保证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戴焰军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由来已久,如1994年江东区划船社区建立“党员联络大组”,1996年海曙区探索党员“一人一岗”志愿服务。 宁波的实践主要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得群众工作常态化。如市委书记刘奇带头开展以“带着感情经常走、带着问题及时走”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走”走亲连心活动,全面推行乡镇干部住夜值班、联村联户制度,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任期内走遍所有自然村、联村干部走遍所有住户。成体系的制度建设,更能在实践中产生实效,宁波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视制度体系建设。二是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三是把依靠信任群众与宣传教育群众统一起来。宁波市通过各种途径的探索,使得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含义得到深刻呈现。群众路线不是群众要什么就给什么,群众路线的另一方面是启发教育群众,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各种利益关系。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宁波给予我们很多启示。首先,要建立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工作真正沉到基层去,形成联动、互动的良性循环。最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把成功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保证践行群众路线的常态化。 确保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 高世琦 一年多来,浙江省和宁波市认真按照中央要求,既做好各项规定动作,又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围绕会议主题,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性,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前,我们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员干部只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切实解决作风上的突出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坚持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听民声、察民意、接地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不断汇聚成推进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深入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不断深化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规律性认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指出,总结阐释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总结全国各地创造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鲜活经验,不断深化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规律性认识,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加强对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问题的研究,推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既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强烈愿望的积极回应,也表明了我们党坚持抓好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建立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首先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树立法治思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抓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其次要在提高落实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执行力上下更大功夫。 将群众路线不断引向深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刘奇 古人云:“成事者,天时、地利、人和也。”这些年特别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宁波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第一追求,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暖人心、聚人和的工作。 一是抓民生实事。建立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的机制,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每年抓好十方面实事,深入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打通“断头路”、淘汰燃煤锅炉等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二是抓制度建设。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深入开展走亲连心活动,全面推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领导干部联镇带村制度、党员干部结对帮困制度、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制度、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乡镇干部住夜值班、联村联户制度。 三是抓载体创新。发挥81890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大力推广365社区服务工作法、“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圆桌夜谈”等一批零距离倾听民意、服务群众的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深刻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现在教育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收尾不是收场,践行群众路线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我们将不断创新完善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用制度的硬约束来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真正使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习惯和常态。我们要建立长效化的宗旨教育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鲜明的群众观点和朴素的为民情怀,使“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成为常态;我们要建立长效化的走亲连心机制,督促党员干部经常往基层跑,与群众打成一片,使“带着感情经常走、带着问题及时走”成为常态;我们要建立长效化的惠民利民机制,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民生难事,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成为常态;我们要建立长效化的正风肃纪机制,创新监督约束和考核评价制度,使“群众监督干部、干部服务群众”成为常态。 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夏春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波围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好制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宁波将工作重心下移、前移,干部纷纷走村进户,与群众面对面对话、交心。这些做法从根本上杜绝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畅通了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同时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和锻炼,有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工作。 二、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民忧、暖民心。宁波各地干部在走村进户的同时,重视强化服务意识,并与推进村民自治相结合,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使群众得到实惠,做到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三、既着眼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重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不是群众单向表达,而是干群双向互动,既让群众说出心里话,又让群众知晓形势政策。这种做法在认识上有高度,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四、重视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从宁波总结推广的一些典型经验看,有些是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些是早已形成的,在此次活动中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通过抓作风建设,宁波努力以新风正气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筑牢党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构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发挥党的“最大优势”、防止党的“最大危险”的有效举措,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体制机制层面深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民心工程。 构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直接是重点。目前,一方面,广大群众渴望党组织为他们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不愿、不能、不会联系服务群众,或是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就是在“直接”上下功夫,努力拆除党群之间“无形的墙”。 构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机制是根本。机制要靠制度来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就是要把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制度化,把制度建设作为机制根本。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要与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一体化,与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一体化,要把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决策依据。 构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长效是难点。长效机制需要长期动力,这种激励来自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意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自对服务联系群众成绩突出的党员干部褒奖重用、对严重脱离群众的党员干部惩戒处置,还来自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各级干部的信心和信任,来自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增强和参政能力的提高,来自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功过是非评价的重要程度加大。 链接 1、“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2003年以来,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党委大力推行“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干部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增感情、商村事、提素质、见温暖,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把一个基础设施差、管理难度大的村庄打造成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 2、“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制度 宁海深化省委“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要求,以“满意联村干部”考评为切入点,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中全面实施“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制度,切实以“赶考”精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力争考出干部精气神、考出联村新业绩、考出群众满意度。 3、“和村惠民四步法” 象山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参与为主体,从2009年开始,先后推出了“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等一系列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制度和办法,为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找到了新的途径。 4、“小马”拉“大车”工作法 2008年北仑大港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党委围绕深化区域化党建这根主线,积极创新基层服务新路子,把组织要求、党员追求、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了衔接互通、协调配套、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小马”拉“大车”服务群众工作方法体系。 5“圆桌夜谈”制度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慈溪市立足农村实际,全面推行“圆桌夜谈”制度,进一步畅通民意倾听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6、“谋事进农村、服务进民心”工作机制 4年来,鄞州区龙观乡党委着眼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不断优化完善,形成了“谋事进农村、服务进民心”的“双进”服务长效机制。 7、俞复玲365社区服务工作法 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365社区服务工作法,包括“三联”、“六服务”、“五机制”,涵盖加强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规程等方面,倡导全年365天时时处处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精细化服务。 文字整理 黄合 图片提供 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