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锡逊 近读线装深蓝绢套《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一套三册,古朴雅致,系近年扬州文津阁古籍印务有限公司出版。 王阳明是余姚人,明代的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号。学者习惯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是明弘治十二年进士,曾任刑部、兵部主事,一度因宦官刘瑾陷害,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明史·王守仁传》说他游九华山回来,筑室于阳明洞中,读程朱之学,没有什么收获。贬谪贵州龙场驿丞后,忽然觉悟到“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也就是他主张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他断言“心”是“物”的存在基础。他在《重修山阴县儒学记》里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故学术界把他的学说称为“心学”。 他的哲学思想深邃,比如他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即使今天看来也极中肯綮。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分析儿童的个性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意思是儿童喜欢游戏,不愿意受拘束,这是天性。我们如果顺其天性,加以诱导、鼓励,他们内心喜悦,他们的才能就能像春天沐浴雨露的花卉、树木一样蓬勃生长。如果遭受摧折,儿童的天赋就枯萎了。也许正是阳明先生致力于对人的内心的探究,他对儿童的内心也就有了深入理解。 他还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逐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贪薄庸劣,日趋下流。”用今天的话说来,就是批评老师只是像管犯人一样把小孩关起来读书,单纯想让孩子多学些知识,结果,连“善”那样的道德教育都不管;孩子也就把学校当监狱,把老师、长辈当仇人,躲藏撒谎,越发退步了。德育应该为先,这是谁都知晓的;可对照时下的情形,却叫人无语。 在课堂教育上,他主张“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禀赋,因材施教,行有余力;学得少一点、精一点;不要满堂灌,不要拖堂;更不要到补课班去补课。不要弄得学生厌学为止。这话今天听来并不新鲜,可是与现实对照,也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王阳明老先生的叹息声仍犹在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