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开发导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不拒绝同行来“学艺”

———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开放式经营法”小记

本报记者 周亚琼 通讯员 水微娜

  前阵子,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郭永华一行,前往江苏昆山一家同行业企业学习水处理工艺并参观相关设施,顺道还去了生产车间转了一圈,了解了他们的生产工艺。

  “同行是冤家。”很多企业忌讳同行尤其是竞争对手去“取经”。但对东盛公司来说,类似的考察学习却绝非第一次,而是时有发生。原因是什么?公司董事长陈雪尧一语道破天机:“这是因为东盛公司自身完全对外开放,同行可以随时来考察学习,生产工艺、技术等均毫无隐瞒,所以我们也能去很多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学习。”

  “自己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

  江苏这家公司发展早期主要采用蚀刻法生产线路板。2005年前后,该公司打算做金属蚀刻产品,由于在这方面没有经验,于是找到东盛公司,提出希望能够派人来考察学习,获得同意后,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前来,学会了全套生产工艺。

  “相当于我们自己给自己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陈雪尧笑着对记者说,东盛公司自1996年创办以来,包括上述这家公司在内,前来考察学习的公司至少有二三十家。几年前,厦门一家年产值几亿元、原来通过冲压模具加工金属产品的公司,为了生产更加精密的产品要来东盛公司学习蚀刻工艺,对方一下子派了五名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三个人到车间一线学习工艺,一个人进设备部,还有一个人进设计部,前后学了整整四个月才回去。

  而在郭永华印象中,除了从零开始来东盛公司学习生产工艺的,近20年,国内同行90%以上来过东盛公司。

  不光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大开厂门”,对国外同行甚至国外行业龙头提出的考察要求,东盛公司同样没有拒绝。

  世界知名企业日本的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原先在台湾桃园国际机场附近有一家下属企业(现已停产),是东盛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对手。2002年,该公司总经理以寻求合作机会为由提出来东盛公司考察。“当时那家企业生产已经全部自动化,而我们还是作坊式的人工操作为主,但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名气,才引起了对方关注。”

  东盛公司同意对方前来,没想到这次以后,该总经理连续多年前来拜访。到2005年,陈雪尧提出也派代表去对方公司看看。“我们派去的人发现该公司在原先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上,模仿东盛公司的流水线在生产车间又额外上了一条手工操作的生产线。”

  “开门迎客利多弊少”

  “向同行完全开放,在我看来是利多弊少。”陈雪尧向记者表示,所谓弊,就是市场上就会多个同行,东盛公司无疑多个竞争对手,但谈到“利”却也不少。“如果我们不给别人看,那自己也走不出去,公司闭门造车,发展不会好。”陈雪尧说。

  绍兴一家同行企业十几年前刚创办时,老板曾派一名工程师来东盛公司学习整套工艺,后来企业顺利投产。一段时间后,东盛公司派代表去回访,意外发现该公司工人将当时还比较新的液体光刻胶涂在金属表面上,而东盛公司此时用的还是传统的干膜,当时每平方米使用成本是液体光刻胶的3倍,且贴在金属表面上时容易起皱、起泡,造成产品合格率偏低。

  实际上,早在那次回访的半年前,东盛公司曾经试图推广液体光刻胶,但由于一线工人已经习惯了干膜的用法,对学习新工艺有抗拒心理,最终没能推广开来。同行的经验对陈雪尧触动很大,之后他决定强行推广。“试想下,如果我们一直固步自封,不及时吸收同行好的做法,生产成本一味高下去,公司发展将难以为继。”

  经过各自的实践探索,各家公司一般都会有几样自己的小绝活或者小窍门,对改进生产效率有或多或少的裨益。在江苏那家同行业企业考察时,郭永华注意到,在生产和东盛公司同类产品的情况下,对方企业用来排列产品的模板要比自己公司的面积大些,结果就是同等生产条件下,对方公司单位时间内的产能相对会更高。“我们接下来将尝试这种做法。”

  东盛公司目前拥有11条独立生产线,是国内同行中生产能力最大的。在陈雪尧看来,在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条件下,为了控制产品品质,对生产操作流程进行严格规定成为必然,基层员工的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做试验空间小,而相对来说小规模企业这方面制约少,小发明,小创造有时候更容易出,这些都可以为东盛公司所用。

  “对外开放”还带来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由于东盛公司的生产能力在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又高,那些和该公司建立良好交流关系的同行在接到订单但来不及做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分一点给东盛公司做。郭永华告诉记者,这方面订单总量不会太大,但同行成“客户”的例子并不少。

  除了前往国内同行公司考察,东盛公司还多次前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学习,技术工艺、企业管理等都在借鉴范围之内。

  “企业发展不仅仅依靠技术”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东盛的生产工艺、技术全部被同行学去,甚至设计、装备都毫无保留,难道真的不怕后来者居上。

  当记者提出这方面疑问时,陈雪尧对此表现淡然,他认为,一家公司要长期走在行业前面,依靠的不可能仅仅是技术。“说实话,至少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技术并不难学,就算我们不让看,也可以去其他同行看,或者通过挖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他告诉记者,除了技术上自我改进,向全球同行企业学习外,东盛公司还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以及建立一支凝聚力强的员工团队,使企业主和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来达到高产品品质、高成品率以及较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综合这些因素,东盛公司多年来一直走在国内同行前面,是国内采用蚀刻工艺生产金属制品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

  

  记者手记

  开放心态是企业自信的体现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商业社会中,不少同行企业因为共同的利益关系而合作、结盟,但更多成为竞争对手,此消彼长再正常不过。很少有企业像东盛公司一样完全敞开胸怀,不惜为自己培养对手,甚至帮助同行从零起步。东盛公司这样做,只是因为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走出去学习借鉴,得先把自己敞开给人家。

  这实际上是公司董事长陈雪尧自信的体现,东盛公司自信的体现:你们可以来学我的技术,但是我通过开放,也一直在向外界学习,而且学习的渠道更多,面更广,东盛公司技术不断进步,再加上有效的内部管理,综合实力照样可以一直走在同行业前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