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市民积极响应由象山水滴爱心慈善基金发起的“暖冬”行动,一包包冬衣即将被发往西藏阿里地区松乡中心小学。(记者 徐能 摄)
|
“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行”是实践,就是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 为让爱心开花结果,使善心入地生根,象山县在2013年全面推进“善行象山”主题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开展了“日行一善、人人向善”主题活动,做到落细、落小、落实,以此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基础。 日前,本报记者随省市采访团走进象山,耳闻目睹了已在半岛大地逐渐形成的崇善、扬善、乐善、行善的社会新风尚。 上善若水 在孩子心里种下善心 每天做一件善事,并把所做的善事记载在善行本上,记清时间、地点和善事;每天利用晨会课交流自己的善事,然后由班主任老师点评,提出希望和要求……这是地处象山港畔的涂茨小学9个班级320名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门“生活德育”功课。 “地上有废纸,捡了”、“扫把倒在地上,扶起”、“水龙头在流水,关了”……同学们写在善行本上的一桩桩善事,看似微小,却让校园面貌一新。校长孙培光告诉记者,以前,每次食堂饭后有水果的时候,总能在路上、楼梯上看到果皮。没吃午饭的老师一看校园,就知道今天饭后水果是什么。实施生活德育后,食堂多次发了水果,校园很少发现有果皮。 【下转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