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汉成正驾驶新机器收割晚稻。(张冬彦 袁佳翊 厉晓杭 摄) |
本报记者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 袁佳翊 通讯员 张冬彦 11月,正值晚稻收割的农忙时节,在北仑春晓永年塘粮食生产功能区,“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中,种粮大户丁汉成正忙着收割晚稻。 往年收割稻谷,丁汉成总要叫上三四个工人帮忙一起装袋、搬运,这种作业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几千元的费用让他觉得很是“肉疼”。今年,他花了7000元钱,找人做了一个宽2米、高1.2米的铁板箱固定在一辆平板运输车后部,在铁箱顶部、侧面各开一个口,谷粒直接通过传输装置流进、流出运输车。 丁汉成介绍,机器的原理很简单,收割机将谷物和稻草分离之后,直接将谷物输送进新装的粮箱里,打开粮箱自卸装置的开关,稻谷便通过粮箱自带的绞龙“哗啦啦”地流进运输车“后备箱”顶部的口中。随后,运输车将稻谷送到干燥机旁,利用传输装置,稻谷又从运输车的铁箱里快速被吸入干燥机。“这样就实现了装载、运输、卸车全自动化。”丁汉成说。 笔者看到,丁汉成驾驶着这台新机器不断在田间穿梭,一排排稻秆被吃进“肚子”,不到1小时,就收割了一车稻谷,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个人。“以前收割稻谷的时候,250亩地至少要雇3个人连续忙八九天,需要近6000元的费用。这次我把这笔钱投入到设备改造上去,以后每年收割油菜、稻谷都可以用,可以节约一大笔钱,效率也提高了。”他欣喜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