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山大桥 |
|
大金山隧道 |
|
329国道大榭叉口 |
|
姚东大桥 |
|
四明大桥 |
|
铜瓦门大桥 |
329国道、奉化三高连接线、北仑集装箱货运第二通道公路工程、北外环东延二期……四通八达的宁波公路网是宁波交通的大动脉;江北大桥、象山铜瓦门大桥、余姚姚东大桥、梅山大桥、四明大桥……形态各异的大桥飞跨江河湖海,是串起江海两岸、岛屿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些重要的快速道路与桥梁,不但承担着我市每天主要的交通任务,更承载着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成立30年的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院)就是这些快速道路与桥梁背后的设计者,更是宁波交通事业发展的见证人。 从3人到百人的跨越 30载书写宁波大交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难忘的镜头定格于1984年。宁波市交通局成立了只有3人组成的交通设计室,承担起第一条公路的前期勘察与设计任务。如今,已历经30年风雨的交通院实力不断强大,成为宁波交通设计业界的翘楚:具有国家住建部颁发的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甲级、工程测量甲级、公路行业(公路)甲级、市政公用行业(道路桥梁)专业设计乙级、水运行业(港口)设计乙级资质,并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公路行业甲级、市政公用行业甲级、港口河海工程乙级等工程咨询专业资格,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设计,屡创佳绩。 翻开历史的老地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杭甬高速公路(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宁波出口———段塘及环城西路立交是由交通院自主完成的宁波市第一个全互通立交。随着宁波机场客流量的增加,为了让外地客商和宁波市民便捷地到达机场,交通院承担了南北向机场公路,主要路口全部设置菱形立交,当时是宁波市市区最便捷的南北向通道,直到改造成快速路前,它还是宁波市出行车速最快的一条道路。 随着宁波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仑区与老三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因为没有一条快速通道,两地来往非常不便,市政府决定建设横跨江东、鄞州、北仑的东西大通道———通途路。该项目勘察设计的重任落在了交通院上,交通院在实地测量后认为,此地地势较低,如果按照传统标高的话,来一次大的台风就会把道路淹没。于是在随后的设计中,路面标高控制在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这一真知灼见被证明是正确的,通途路在历年台风中均未被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交通院把市场开拓至全省,在绍兴、舟山、嘉兴等地承担了勘察设计工作。 二十一世纪以来,交通院又主导规划设计了全市所有的国省道新建或改扩建公路线,并参与了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大桥南连接线、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等高速公路。每一段桥梁道路都凝结着交通院设计师们创新的理念,为宁波道路交通的发展与完善创造出不少优秀作品。“在交通行业,宁波目前已建成的公路和桥梁有70%以上是由交通院规划和设计的。”交通院总工陈孟冲细细算过。 2010年,一桥飞架梅山。作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联通陆岛的首条“大动脉”,梅山大桥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梅山保税港区从此告别了进出梅山岛依靠船渡的历史,迎来了跨海行车只需要2分钟的新跨越。 在梅山大桥的建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梅山的地质构造问题。交通院实地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但是梅山港海底的复杂地质情况还是让人感到非常棘手。“靠近海岸的海底地质结构,与其他地方非常不同,是淤泥和岩石的混合层。”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和反复论证,交通院与中交院等单位紧密配合,终于克服了地质难题,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通车,创造了令人敬佩的“梅山速度”。 随着城乡的快速发展,对公路、城市道路等级的要求更高,对道路功能的需求也更多元化,设计范围已从普通公路、城市道路等延伸至高架、大型立交以及大型越江通道的设计。 在每次的项目勘察设计之前,交通院领导班子都要精心选拔测设人员组成项目组,严格管理。每一次勘测,大到一张图纸,小到一个符号都认真对待,严格杜绝了粗糙设计、错误设计等现象。凭借领先的理念、领先的技术完成了一个个叫得响的作品,交通院名声鹊起,影响力早已辐射到全省各地。 经过30年发展,道路桥梁专业已成为交通院的强势品牌专业,完成了一大批涉及软土地基、跨海、复杂地质等多种建设条件的设计任务,完成了一大批等级高、规模大、技术难、结构新的公路、市政道路、桥梁、隧道、互通立交和码头的设计和咨询业务,拥有一批先进与领先的科技成果。 从员工福利到院士工作站 人才实力铸就企业基石 雄厚的人才实力,是铸就成功的基石。交通院坚持“人才强院”,现有员工100多人,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业务精干、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教授级高工和高级工程师31人,咨询、造价、结构、建筑、岩土、安全等注册师30余人,成为交通系统高层次技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城市建设,设计先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董事长姚志坤说,“我们从几个人的团队一步步走到今天,挑战来自于自身,每一次设计都力争超越自己。” 多年来,交通院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促进单位健康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头等大事来抓。“质量出了问题,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等于零”。 以质量求生存,首先必须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交通院一方面抓好职工业务培训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抓好质量教育,做到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同时,把质量工作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实行从校核、审核、审定层层把关,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 设计单位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为了将人才用好留住,设计院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政策,师傅带徒弟,无息贷款奖励,到高等院校进修,让年轻人才争相而来,来了就不愿意走。 为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交通院在体制上进一步下放自主权和经营权;在人员使用上,体现高素质、高效率;在业务方向上,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体现科技进步;在分配机制上,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用工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员工实行聘用制。 翻开交通院的资料,一个个科研荣誉和褒奖映入眼帘: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诚信单位、宁波市市级文明单位、浙江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宁波交通百佳企业、宁波市交邮系统先进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等,获得省、市级优秀勘察设计奖项五十多项。 11月15日,在交通院成立30周年之际,88岁高龄、同济大学资深荣誉一级、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资深院士孙钧走进交通院,亲自揭开了他在宁波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未来他将带领交通院年轻的设计师共同对宁波市内外的公路桥梁隧道和地下空间建筑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技术咨询,这又是交通院引智的一个大手笔。 从汶川地震到菲特台风 临危受命勇担社会责任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震动了所有人的心。 地震过后,对口援建立即展开。交通院临危受命,由总工陈孟冲牵头,紧急驰援宁波对口援建的青川县黄坪至茶坝乡公路抢通。 黄茶公路是连接青川县黄坪、瓦砾、茶坝三个乡的一条生命线,是沿线三乡群众出行和灾后重建物资运输的唯一通道。乔庄入城主干道入口段工程是以后进入青川县城的门户,项目两次以高墩连续现浇箱梁跨过乔庄河、穿过树木茂密的黄花咀山体。 面对如此紧急的任务,交通院上下同心,不少年轻设计师主动请缨,希望奔赴一线。院里又派32岁的工程师李小江第一时间奔赴一线。 彼时,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都已经集结完毕,就差施工图纸“等米下锅”。援建设计师深知任务艰巨,一刻都不敢耽误。黄茶公路沿线地质条件极差,多数岩层挤压破碎,风化剥落严重,刚开始熟悉路线时,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要靠人推才能开过山上泥路。设计师们克服了余震和地质病害持续发生、道路难以通行、通视条件差等种种困难,起早摸黑、加班加点地赶进度,在一个月内完成了黄茶公路的控制测量、导线测量及设计定线和设计调查的工作,得到了指挥部的肯定,并按时提交了黄茶公路的设计图纸给指挥部审查。 在这些年轻设计师身上,展现了交通行业人一贯的爱岗敬业、尽心尽职、技术能力突出的传统。工程建设倒排时间、倒排工序,改“串联”为“并联”,勘探的、设计的同时“挤”在工地上,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就这样,交通院完成了黄茶公路、乔庄大桥等公路的勘察设计项目,得到了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另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菲特”台风期间。说起那时,董事长姚志坤依然心潮澎湃。 2013年10月7日,菲特来袭,四明山公路告急!连续数天,公路涵洞积水不退,姚志坤与他的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积水深重,车辆无法启动,他们冒着随时被淹没的危险,前往临时指挥部协商相关事宜。 “现有的涵洞都需要加高。”姚志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 就这样,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了11天,大水终于退去,全市再次恢复畅通出行。而交通院的设计师们却没有停下,继续走进深山,踏勘险情,开始灾后重建新一轮的忙碌。 “别人以为设计师就是在电脑前画画图纸,其实像这样连续作战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姚志坤说,宁波地区桥梁多,山路广,建设管理任务重,临危受命已是常态。 建院三十年大事记 1984年,浙江省交通厅同意成立宁波市交通设计室。 1988年,经宁波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宁波市交通设计处。 1993年,更名为宁波市交通设计研究院。 1994年,经建设部批准获公路工程、水运乙级工程设计资质。 1998年,杭甬高速公路段塘立交工程获浙江省“钱江杯”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2002年,经建设部批准获公路行业(公路)甲级设计资质。 2003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获公路甲级咨询资质。 2004年,浙江省交通厅授予浙江省交通行业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4年,宁波市机场公路终点连接线获浙江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2006年,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授予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诚信单位。 2008年,改企建制,更名为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1年,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宁波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先进单位。 2013年,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授予全省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本版文图 包凌雁 王尔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