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曾远去的背影

———读《陈之佛传》有感

  唐利春

    静静的午后,临窗而坐,在栀子花淡淡的香气里,捧读孙群豪先生遥寄的新著《陈之佛传》,缓缓走进当代著名艺术教育家、中国工艺美术先驱、杰出工笔花鸟画大师陈之佛的生活、生平、生命,感知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恍若凝视大师不曾远去的背影……

  陈之佛,一个传奇的名字,他以独有的魅力点缀着中国工艺美术的百年历史。《陈之佛传》将历史传记与文学传记融为一体,文风朴实,语言凝练,脉络清晰,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代艺术大师的精神境界、人格操守、不懈追求和卓越成就,更侧面勾勒出丰子恺、徐悲鸿、傅抱石、吕凤子等一批负有盛名的艺术家群体。其间嵌入的大量珍贵旧照和画作,古朴文雅,可谓一部集欣赏价值、珍藏价值、参考价值为一体的书籍。

  书如传主,《陈之佛传》封面低调素雅,细细读来,有暗香淡淡袭来。作者描述了陈之佛大师对妻子胡竹香的忠贞爱情,与傅抱石、徐悲鸿等学界名家的金石之交,与恩师许炳堏、学生邓白等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感情真挚,率真自然,一如大师之为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劫波历尽,方显铮铮傲骨。新中国成立之初,花鸟画的价值受到质疑时,陈之佛没有热衷流行、追赶风潮,而是坚守艺术立场,处处呼吁不能无视艺术表现的起码规律。让读者在敬重其坚守信仰、张扬气节情怀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人生最精彩的时刻,往往是在身处逆境之际。

  也许,浙江和重庆天生就有剪不断的缘分。1937年,陈之佛跋山涉水从浙江来到重庆,致力于培育人才和国立艺专的迁址办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在重庆办的两次画展,是抗战前期的工艺图案设计向宋元工笔花鸟画创作转变的重要标志,展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更助推了重庆艺术事业的发展。2009年,西南腹地的重庆南川和东海之滨的浙江慈溪,千里携手缔结为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涉及经济、文化等多领域。

  无独有偶,2013年7月,因同参加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第三期全国地县级文联负责人研修班,笔者和来自慈溪文联的孙群豪先生一见如故。同年10月,我们得以在重庆再次相逢,孙先生此行不是游山玩水,寻亲访友,竟是为陈之佛而来。原来他在撰写陈之佛传记时,查寻到2011年《红岩》杂志刊发了《聆听远去的声音———抗战时期陈之佛重庆画展的启示》等文章,孙先生便多方打听作者联系方式,然后不远千里来重庆寻访,了解相关细节。在重庆仅一天半的时间,孙先生就如当年陈之佛迁建国立艺专一样,奔波于沙坪坝和盘溪之间,雨中寻觅国立艺专旧址,探访徐悲鸿旧居,细访当地居民,深入北碚图书馆查阅史料,与素昧平生的大学教授龙红、书法家廖科等倾夜细谈,考证陈之佛在重庆的工作点滴和生活细节……

  透过孙先生匆匆的足迹,我还得知,为了细致入微地展现真实的陈之佛,作者一路追寻大师足迹,先后深入上海、南京、北京、杭州、广州、重庆等地,寻访了许多陈之佛大师的朋友、家属、亲戚和学生,查阅搜集了大量史实资料。正是作者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传主深沉的感情和对艺术永恒之美的不倦追求,《陈之佛传》才得以系统全面地将陈之佛大师的坎坷经历、治学精神和真实情感生动展现。

  “一个艺术家不仅仅是以优美的艺术让人们欣赏,更要陶冶人的情操,触动人的思想,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读《陈之佛传》,让我得以透过时光,再次眺见大师的风范和背影,引发更多的思考、启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