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雾霾,已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阴影。雾霾的源头很多,其中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机废气无疑就是“祸根”之一。为此,本报“绿色石化行”记者日前走进宁波石化区,实地探访了石化人治理企业污染、改善园区环境的不懈努力与创新。 铁腕治理 4年整治化工企业48家次 与许多化工园区相似,被称为“小、散、乱”的中小型化工企业是石化区的环保重点监管对象,而作为石化区发源地的澥浦区域,则是整个园区废气治理的重中之重。 许多“老石化人”回忆,1998年园区成立时,澥浦区域整体规模还很小,企业由镇海本地的小化工厂和从江东区搬迁过来的老化工厂为主。由于这些企业大部分档次较低,环保意识也较差,使得周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常被附近居民投诉。 为此,已升格为“国字号”的石化开发区管委会和镇海区环保局携手,于2011年起开展了第一批“百日环保专项行动”:对工艺及设备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坚决淘汰;对工业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排放严重超标的企业,限期整治提升。当年,这一铁腕行动共对10家企业进行了有机废气整治,其中关停企业老厂区1家,搬迁4家。 “废气治理犹如家里烧菜,有无脱排油烟机,收集、去除油烟的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油烟飘到客厅和影响邻居的程度。”石化区环保局局长胡宇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百日行动”迄今已成功开展四批,治理的目标也从最初的末端处理延伸到源头及过程治理。 截至目前,4批“百日环保专项行动”总投资已达12亿元,整治园区化工企业48家次,其中21家化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得到了全面提升改造,而4家改造提升无望企业则被迫选择关停或转产。 专家指点 企业环保提升又增效 “废水废气处理成本能下降一半,全靠专家指点迷津啊。”浙江杭州湾腈纶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原来,由于不了解最新的废水废气处理方式,该企业不仅每吨处理成本高达60元,而且存在着废水稳定达标率不高等问题。“百日行动”中,园区专门为其请来了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结果,不但大部分废水实现回收利用,而且使废水废气处理成本每吨猛降至30元以下。 “‘专家会诊’,目的是为园区内企业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环保难题。”胡宇解释说,一些企业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不知道怎么改,从哪里改。为此,石化区环保局从市环保专家库中挑选出7人,专门为企业提供现场咨询,“对症下药”。 研发生产抗肿瘤药物的“天衡制药”,是“百日行动”中第一批被列为搬迁治理的企业。提起搬迁前后的变化,公司副总经理张海城感慨地说:“以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外商来到‘天衡’,看到陈旧老化的设备扭头就走;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后,‘天衡’产品已打入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如果一粒抗肿瘤药物销往欠发达国家只能卖一元,销往发达国家则能卖到十元。” 转换观念 “脱胎换骨”渐成自觉行动 如果说,“天衡制药”等一批企业的嬗变,源于石化区严格的环保监管倒逼机制;那么,园区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设备工艺升级改造,完全实现有机废气“主动减排”,已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胡宇坦言,“百日行动”刚开始实行时,曾遇到来自企业的不少阻力。从表面上看,环保投入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产出;从本质上看,很多污染物其实是企业原料或者产品的“跑冒滴漏”。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企业将被淘汰,如果以污染整治为契机解决了环境问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被注入新的活力。 对此,专业生产炭黑的宁波德泰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锡甫深有体会。以前,炭黑废气直接空排;如今,凭借独树一帜的工艺流程,该企业不仅每年可使化工区减少3.67万吨标准煤的能耗,自身利润也增加了近5000万元。同样,泰达化工在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中也尝到了甜头。去年,该公司委托专业检测公司对其生产装置中2000余个机械密封点进行了检测,并对部分泄漏点进行了及时修复。经测算,企业全年节省物料2吨多,价值4万余元,而检测费用只有2万余元。 “宁波占了全省化工产值的45%,而排放仅占9%。”这是日前召开的全省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现场会上公布的一个数据。这一数据的公布,无疑为宁波石化区的“百日行动”,以及由此带动的企业“主动减排”渐成自觉行动,作了最好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