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遥望五百年,先生在岁月间行吟

———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侧记

2014年国际阳明学研讨会

“传习”学术交流在王阳明故居举行

  方其军

  姚江水秋意澄澈,龙泉山色彩斑斓。10月30日下午,吴光、三浦秀一、方尔加、布罗夫、乔治·伊斯雷尔、钟彩钧……海内外众多阳明学专家陆续赶至余姚,因为,第二天就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生日。542年前的10月31日,王阳明在余姚龙泉山北侧的瑞云楼降生。那时的人们,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人将在57年的光阴里创造一系列传奇,武可平乱安邦,文可教化心灵。

  自2011年起,由余姚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建立的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阳明学研讨会。2011年10月是第一届,2012年举办了第二届,2013年因特殊原因取消。今年,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与中国文化特质”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如期举行了。

  每一次的激烈研讨、思想碰撞,如同拨开历史的尘烟,遥望500年前的光景,呵,王阳明先生在岁月间行吟……

  阳明故里 学者向往之地

  2011年,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创立,它是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全面开展战略合作而建立的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与县级市开展项目合作,余姚的目标是力争成为国际阳明学研究的核心地标。“经过三年运作,成效十分明显,在编印资料、聘请客座研究员方面,都有可喜积累与推进。特别是研讨会,专家学者在余姚面对面地切磋交流,迸溅出思想的火花。”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岳定如此介绍。海内外专家学者经过频繁的论文来往、现场交流,对阳明故里有了更可感知的触摸。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教授布罗夫是第三次参加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因为王阳明,这位异国的客人对余姚已经相当熟悉了。1931年生的布罗夫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还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担任理事,对中国古代哲学史、近现代史颇有研究。自1950年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后,至今已50多次来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眼里的中国人,生活是很清苦的,”老人用流利的汉语说道,“但现在中国飞速发展,余姚就是一个缩影,王阳明的故乡日新月异。”

  美国中乔治亚州学院教授乔治·伊斯雷尔初次来到余姚,他说余姚很漂亮,而且因是王阳明成长、生活的城市,空气里有了更多哲学的味道。如果不是因为阳明学,他或许一生都不会抵达这里。他的导师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周启荣先生,主要从事中国明清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在清朝思想文化、印刷术发展历程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精深造诣。乔治·伊斯雷尔说:“在攻读博士的时候,我发现在东亚国家的学术界以王阳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很多。能诞生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余姚这个地方了不起。”

  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三浦秀一在大学三年级时遇到老师吉田公平,三浦秀一说:“那时候,我对伦理学感兴趣,一听到吉田师所讲的阳明学‘无善无恶’说,就决定开始学习阳明学,或说中国思想史。”三浦秀一是第二次来余姚,他说,到达余姚北站时,发现附近的风景完全改变了,觉得余姚的发展速度真的很快。关于传承弘扬阳明精神,三浦秀一表示:“希望全余姚的民众尊敬王阳明这位伟人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想像,三浦秀一在初涉阳明学时对余姚是怎样一种心驰神往。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专家也因阳明学与余姚有了千丝万缕的牵挂。他们或是早年就已踏访余姚,或是经年累月的魂牵梦萦。台湾商业大学现代文学教授许佩玉第一次来余姚,但在精神上却已光临无数次,包括在书籍上的徜徉。她说:“余姚的王阳明、黄宗羲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盏明灯,对于这样的县城,谁不心有向往?今天,那么多专家学者来到余姚,余姚担当着阳明学核心地标的重任,与世界的对接会更加多元。”

  阳明研讨 收获新鲜成果

  国际阳明学研讨会目前已经形成一定品牌效应,在国际上持续产生影响。征文通知一经发出,众多专家学者给予响应。短短数月,阳明学论文如雪片汇聚余姚。经过遴选,最终36篇论文进入研讨会的资料汇编。这些论文里,有对阳明学架构性的意义阐述,有对阳明学具体个案的细致探悉,有对阳明学旁支脉络的综合梳理,有对阳明学移植他用的影响研究,有对阳明学散佚资料的版本考证……这些论文观点鲜明、论据扎实、行文流畅、体系稳当,是阳明学研究过程中培育的新鲜成果。

  美国青年学者乔治·伊斯雷尔提交的论文《如何评价王阳明的政治生涯》,带有明显的西方视角,那是来自完全没有历史交集的国度的审慎观察。论文的副标题是“悬案的一些观察”,在行文中列举了诸多可供质疑、商榷的地方,围绕王阳明的政治经历,条分缕析地呈示细节上的“矛盾”或破绽。乔治·伊斯雷尔这种看似“搅局”的行为,恰恰表明他要把阳明学放在真实、至诚的境地里去考察。乔治·伊斯雷尔在文章最后这么说:“在叙述王阳明的政治生涯时如果过分强调他良知学说的形成过程,他的明德亲民思想,以及他和弟子是怎么用良知妙用、良知应迹、顺万物之自然等命题来描述他的经历,我们可能会忽视当时的历史事件,包括王阳明行动中的复杂性、良知的历史性内涵,以及良知是怎么由当时的文化范式塑造与制约的。”由此可见,这个美国青年对阳明学研究已投入了真实的心血。

  中国社科院文献中心副研究员崔玉军提交的论文是《北美阳明研究概述》,这是以往阳明学研究中较少涉猎的课题。该文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北美阳明研究的基本情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美国新儒学研究的兴趣和演变,这是北美阳明研究的背景;其余两部分主要介绍北美阳明研究的主要情况,一是加拿大和美国学界翻译阳明主要著述的情况介绍,二是两国学界阳明研究成果简介。这种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在地方性研讨活动中极为少见。

  浙江学者吴光提交的论文《论阳明学的理论结构、基本精神及其时代意义》,创造性地将阳明心学具体定义为阳明良知学,认为其理论结构由“良知”本体论、“致良知”方法论和“知行合一”实践论三大部分组成,阳明学的基本精神包括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精神、力行实践精神,对于救治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提高公权力掌控者的道德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此外,还有台湾学者李纪祥、浙江学者钱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汪学群等人在研讨会中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方向性、代表性。

  阳明纪念 创新活动载体

  近年来,余姚举办过很多研讨会,围绕先贤思想的研讨会也有许多,如对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都有过纪念活动,但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呈现出诸多与以往不同的亮点。

  以往,研讨会确定一个总的主题后,一场场研讨下来再无“层次”。此次,研讨会在一个总的主题之下,每一场研讨还分别确定了一个分主题,使研讨有的放矢,谈得更深更实,层次分明、言之有物。研讨会组委会将所提交的论文分门别类、“排兵布阵”,有了这样的“二度创作”,研讨的每一个流程都重点突出、详略有致了。在10月31日上午,第一场学术交流的分主题是“阳明学说”,10月31日下午,第二场学术交流的分主题是“阳明学说与明清思想”,第三场学术交流的分主题是“明清思想与传统文化”……这些支撑起总的主题———“王阳明‘知行合一’与中国文化特质”。

  除常规的学术交流外,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还设置了两个“自由交锋”的环节。一个是取名为“传习”的学术沙龙,另一个是主题为“阳明与我”的学术辩论。“传习”学术沙龙举行的地点就在王阳明故居的“吾心光明”正堂。在王阳明生日的夜晚,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讨论如何更好地“传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这样的“生日庆祝”,表达了人们对王阳明的敬重。

  在自由轻松的“传习”学术沙龙中,大家畅所欲言,激发真知灼见,不同于白天程式化的学术交流。例如,布罗夫教授提出“找一找王阳明的血缘后人,旁系的也可以”。乔治·伊斯雷尔表示,阳明学在美国同样具备土壤,也可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贵州修文县王阳明纪念馆工作人员、安徽池州学院教授、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教授、广东和平县博物馆原馆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福建省上杭博物馆馆长……他们代表着王阳明留有足迹的区域,共享当地的“传习”经验,构筑了另一条几乎完整的“阳明路”。

  因为形式的创新、载体的丰富,阳明学研讨实现了兼收并蓄、思想汇容的良好效果。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曾献平、宁波籍著名作家杨东标等阳明学界别外的人士,从另外的角度,也加入到阳明学研讨的热烈交流中。曾献平是从姚剧《王阳明》来透视心学内涵的,而杨东标从传记文学《王阳明》来理解阳明学的端口发轫。这些,都是阳明学研究中或许会被遗忘的“幽径”。然而,因为研讨载体的丰富与创新,阳明学界外的声声笛音也应和着国际阳明学宏大的交响。

  阳明精神 推动任重道远

  对于阳明学研究和阳明精神的弘扬,余姚没有停止过脚步。大师级人物杜维明先生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此言虽然有些绝对,但王阳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20世纪90年代,余姚开始举办王阳明的纪念活动;2007年,余姚完成王阳明故居的修缮工程,随后成为“国保”;2011年,余姚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建立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并定期汇编、出版研究资料和举办研讨会。余姚以外,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对王阳明的纪念活动,阳明学研究甚至已在世界的许多区域形成规模。从学界研究来说,研究明清思想甚至中国古代思想史,绕不开王阳明。从现实的精神构建来说,阳明心学对于当今中国人心性的完善、伦理的映照都有强大的建设作用。

  余姚当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加强阳明学研究是互为驱动、共利双赢的组合模式。

  如何更好地开展阳明学研究和弘扬阳明精神?在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中,其实已有多个答案。在落脚点上,“时代意义”显得十分重要。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物”,其实并不否定客观现实性。“心外无物”,但“心内有物”,王阳明强调的恰恰是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密切联系。生命主体想要与客观世界实现平衡与和谐,首先需要修心,从而人们以良好的心性、良知的旨令来指导实际行为。吴光教授提出阳明学的“时代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阳明学新的生命力。把握住这一个“支点”,研究阳明学的“功用疑难”便被撬动了,阳明学就能从学术高深的殿堂走向庸常街衢的人群。如此,弘扬阳明精神犹如渠水开闸,汩汩灌溉“社会农田”和“心灵家园”。

  在技术层面上,既要有艰深的阳明学理论探究,又要有深入浅出的传播途径与方法。比如,把王阳明形象搬上舞台、影视,这些工作都已自然而然地有效进行。此次研讨会中,姚剧《王阳明》编剧、传记文学《王阳明》作者杨东标应邀出席,充分表明组委会在这类倾向上的用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方尔加也在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央视“百家讲坛”被誉为经典名著与平民生活的桥梁,如果把小众的“古籍啃噬”开阔到大众的思想激荡,阳明学的生命力才会更加强大。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朱月芬说:“在弘扬阳明精神的路途上,一定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有志于阳明学研究的人们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因王守仁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守仁的主张为其学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阳明学派。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影响深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