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润物细无声

———“德育生活化”在杭州湾职校的实践

本报记者 陈敏 唐慧卿 慈溪记者站 赵科

  “杭职”学生出操完毕跑步回教室。(蒋亚军 摄)

  占地300亩的学校,没有一名专职绿化工,但校园的角角落落绿意盎然;

  整个教学区的24个厕所,没有一名专职保洁员,洁净度却堪比星级宾馆;

  校园公共场所,没有一个流动垃圾桶,但地上难见一片纸屑。

  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是怎么做到的?

  主持工作的副校长邵佳洪笑着说,“三无”的背后是学校三年“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成才先成人,从细节提升素养

  时光倒回三年前。

  “又有学生上班没几天就开溜了!”来自企业的投诉电话让时任校长的谢柏南再一次陷入深思:“成才先成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比教给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杭职64个班级的2500名学生,35%来自特殊家庭;学生普遍内心自卑、生活习惯差、不愿读书、不想吃苦、不会主动服务。

  “职业学校的特性决定了其与社会密不可分。如果能让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道德素养,那么学校的面貌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谢柏南决定全方位实施“德育生活化”。

  谢柏南提出的“德育生活化”,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做人,明事理。

  杭州湾职校2500名学生就此开启了全新的校园生活。

  德育从具体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早上6点在铃声中起床,起床后五分钟内集合完毕,洗漱用品位置有明确规定,吃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除了在作息上有严格的规定,穿着仪表、升旗、上课、自修等,有一系列训练方案。以上课为例,学生必须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静候老师;上课铃响后,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下课铃响后,全体起立,师生互道再见。

  准军事化和“7S”管理,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以迅速转变:拖沓、懒散的作风不见了,学生们精神抖擞,自信阳光。

  孩子们的变化,让谢柏南更加相信:德育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为了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格,学校辞去教学区厕所保洁员,由学生投标承包打扫;同时,实行“德育实践活动周”,即每周安排一个班级,轮流负责整个校园的洒扫、礼迎、督查。

  “我们送孩子到学校是来读书的,不是来打扫厕所的。”两项举措立即遭到了不少家长的反对。可一年多后的今天,这些家长举双手赞成。他们说,学校的“另类”举措,让他们的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他们曾经因为孩子没能考上普高而抬不起头,如今却重新充满了希望。

  王辉曾是个典型的“差不多”先生。那一周,轮到王辉班级清扫校园。王辉被安排打扫电气楼二楼,同平时一样,他有一搭没一搭用拖把一拖了事。可回到三楼,他怔住了:三楼的走廊一尘不染,连踢脚线都擦得亮亮的。见此,王辉转身跑下二楼,再次拿起了拖把。那天,他在周记里写道:“地上有一片纸屑,一个脚印,虽然不起眼,但这说明自己的工作没做好。”

  这之后,王辉处处争当先进。后来,他进了上海大众宁波分公司,头三个月三班倒,经常晚上两点钟开始干活,但王辉坚持住了。他后来跟老师讲,劳动实践周使他明白任何事都不能有“差不多”、“毛估估”的想法,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得完美。

  同王辉一样,很多同学变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高三学生戴家祥以前从未在家里扫过地,洗过衣服。自从承包学校厕所保洁以来,他不仅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还帮爸爸打理生意。去年暑假,小戴冒着40℃的高温,坚持天天参加社会实践。戴爸爸逢人便夸:“这样的学校一定能将我儿子培养成才!”

  “德育是一个很虚的词,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具体化、可执行化,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德育。”谢柏南说,德育,就是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就在几天前,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征集金点子,【下转第5版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