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经典昆曲《牡丹亭》剧照。 |
据新华社电(记者李丹)11月27日至29日,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永嘉昆剧团七大昆剧院团的青年演员会聚郴州,参加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活动。通过越来越多青年演员的传承,昆曲这门600年历史的古老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为了昆曲只能一直疼下去” 28日晚,刚刚演完《九莲灯·火判》的赵于涛回到后台时已是满头大汗。只见他穿着红官衣,束着黄肚带,下穿红彩裤、厚底靴,全身装备足有十几斤重。“戏曲行当里有句话叫‘热不死的花脸’。”赵于涛一边挥汗一边笑着说。 1987年出生在江苏如皋市的赵于涛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员。相对于京剧花脸,昆剧的花脸戏不算多,而刚满24岁的赵于涛已经举办了四个个人专场,且在圈内小有名气。 “11岁的时候,有个邻居看我很胖很好玩,就说‘小胖子唱支歌来听听’。听我唱了歌后说‘唱得不错,把你介绍到南京去学唱戏吧’。我回去告诉了父母,他们很希望我去大城市,后来我考上了江苏省昆剧院学习花脸。”赵于涛说。 戏曲界有一句话:千生万旦,一净难求。讲的是生、旦演员好培养,但被称为花脸的净角难以养成,因为生、旦角最重要的条件不外乎嗓子好、扮相美,但净角的条件更严苛,嗓音好之外更要宽厚嘹亮,身形要厚实、骨架要大。 连说带打,需要强大的体力与演出功力。“练功压腿的时候,要把膝盖压下去必须在腿上吊五块红砖。”赵于涛说,“到现在我的左膝盖都蹲不下来,医生检查说只能手术,不要再动了。但是我要唱昆曲就不可能不动,只能一直疼下去。” “最大的乐趣是体验百味人生” 出生在浙江永嘉县的黄苗苗今年31岁,是永嘉昆剧团主演。1999年,16岁的她独自去上海学习昆曲。背井离乡的生活加上练功的伤痛常常让她暗自落泪,然而这一坚持就是近20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昆曲发展面临困难,永嘉昆曲传习所的演员都散了,就面向社会招生10个人。当时有个亲戚推荐我去学习昆曲,我就懵懵懂懂地入了行。”黄苗苗说。 穿着白色戏服的黄苗苗刚刚演完《蝴蝶梦·说亲》里面的田氏,这个角色是恩师张洵澎教授的。黄苗苗演出的时候,73岁的张洵澎一直坐在台下把关。“老师说我今天的节奏有一点慢,还需要多磨合多演出,演得多了就熟练了。”黄苗苗说,“这样的活动为我们这些青年演员提供了很大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观众的信任和认可是最大的鼓励” 1989年,刘荻出生在湖南郴州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昆剧家庭,从小就在父亲的“吹拉弹唱”中长大。9岁那年,刘荻正式进入湖南省昆剧团的湘昆班学习。当时的50多个同学,如今离开昆曲行当的有一大半。 “因为喜爱,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刘荻说,“小时候喜欢翻跟斗,在舞台上翻完一排跟斗就会有掌声,就很享受这个感觉。” 28日晚,刘荻在舞台上扮演的是《水浒记·活捉》里面的张文远。这个角色师从湖南省昆剧团前辈唐湘雄。“老师还是觉得我在表演上放得不够开,生活气息少了点。在舞台上,昆曲展现的程式化东西比较多,生活化的东西就是要多跟观众交流,跟演小品一样。”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