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②】 姚亚强有个习惯———将名片放在诊室里,由村民随手拿取,这样每天总会收到20多个病人的来电。每次通话结束后,姚亚强就以他们的关键信息为名保存这些电话号码,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就有了2000个村民的电话号码。 “我的命是姚医生给的。”在雅庄村一间百年老屋里,刚量完血压、打过针灸的鲁国祥热泪盈眶。3年前他在山上劳作时突发脑出血,送到城里医院时全身能动的只有眼睛。若开颅清除瘀血,或许有一线希望,但治疗费得五六万元。无钱治疗的国祥被家人接回家。在大岚卫生院里,姚亚强用西药为他止血、脱水、降颅压,用针灸和中药调理全身气血,每天守在旁边,46天的治疗4000元医疗费,硬把国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后,姚亚强把他列入随访对象,康复训练、理疗送上门。如今,国祥恢复如常,能上山砍柴,下地种稻。 现在随访的重点是控制他的血压,预防再次脑出血。“保全了国祥,也就保全了这个家。” “姚医生的电话就好比是大山里的120,随时都能打通。”去年大雪封山,鲁杨丁的老父亲尿路堵塞,拨通电话,没想到姚医生爽快答应,冒雪上山。 大岚镇有常住人口12807人,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孩童留守在家。“村民下山有困难,我们可以送去服务。”“流动医院”开进大山里,遍及大岚镇每个偏远小山村,9年服务21400人次。 春去秋来,在一次次送医上山中,山民的病情,添丁、盖楼、外出打工等家庭情况他了如指掌。姚亚强与山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样样精通的“多面手”院长 1991年,从余姚卫校毕业后,姚亚强一直在大山里,先后到晓云卫生院、鹿亭卫生院、大岚卫生院工作。作为医生,他目睹了由于大山阻隔,一些危重病人失去最好的抢救时机。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疗的“多面手”。 见多了山民长期为关节、神经病痛所累而无计可施,姚亚强很心痛。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小针刀对这些山民的多发病有不错的疗效。42岁的他跑到北京学技术。课堂上他总坐在第一排,也最用功,为了更好地掌握小针刀治疗术,3次让老师在他自己身上进针试验,几乎每个可进针的穴位都做了试验性指导针。回来后,他在全科门诊开出小针刀服务。 丁家畈村70岁的张巧英,被头痛折磨了50余年,每天要吃头痛粉才能缓解。得知姚亚强的小针刀能治头痛的消息,她赶来卫生院试试。经过姚亚强的小针刀治疗,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花100元钱不到,张巧英50余年的头痛消失了。 一年多来,小针刀治疗患者2700多人次。 姚亚强说,当农村医生十八般武艺都要学会。他刻苦学习大学医学课程,边学边实践,遇到看不好的病,陪病人到上级医院,观察记录医生诊治过程,回来追踪疗效,细加揣摩。20年前买的那本《袖珍中医处方》已被翻烂。他还跟老中医学针灸、中医正骨手法。 大雪封山时节,确保大山里孕产妇母子平安也是他的一项必修课。4年前一场大雪使四明山交通中断,就在此时有两位高危产妇接连临产……有流产史的高危产妇周亚芬危急,家人只好拆了床板,用棉被将她裹好,抬到卫生院。其实,卫生院是没有资质给这样的高危产妇接生的,但当时又不可能转院。姚亚强说,他当时就一个念头,组织全院力量确保抢救室里产妇母子平安! 变压器冻坏了,没电,他急中生智想到计算机室里可供电,连忙叫人买来200米电线,把电输到抢救室的几台医疗设备上。同时,抢救室内医护人员一边用白炭生火取暖,一边举着手电、点上蜡烛照明。傍晚时分,婴儿顺利出生,看到母子平安,姚亚强才松了口气。 除了临床外,放射、化验等他样样学。2004年,他调到大岚卫生院,院里有台X光机由于没技术人员长期闲置,山民拍片还得进城。姚亚强利用休息日到城区医院,学会了摄片、洗片和机器调试。两个月后,他终于掌握了放射常用基本技术,医院的放射科开张接诊。 他还与余姚市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会诊中心、慢性病诊疗指导中心实现了联网。联网后,大医院能做的化验项目,病人在大岚卫生院抽血就能做了,化验结果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实时传回来;拍好的X光片,若有疑问,可实时传送到上级会诊中心,10分钟后就能得到会诊结果。这不仅方便山民就医,还大大节约了费用。 犹如燕子筑巢一样,姚亚强还四处“化缘”,把大医院的报废设备“请”进大岚卫生院。3年前,他妻子在浙江肿瘤医院进修,回家时无意中讲起那儿有一台进口B超机要报废。姚亚强立即来了精神,问清型号与规格正是卫生院急需的,当天就起程到该院。省肿瘤医院院长被这位山乡卫生院院长的赤诚之心打动,爽快地签字同意。他又游说三位大岚籍企业家捐助,让数字X光机、真空灭菌设备在大岚安了家。看到村民不用走出大山就能得到好的检查与治疗,姚亚强感到很舒心。 前几年,因为村卫生室没有电脑,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不能实时报销,村民为此对乡村医生的收费有异议。姚亚强就一次次上门,找当地村委会商量,由村里筹措资金,为村卫生室配置电脑。一开始,有的乡村医生年纪大,不会电脑操作,姚亚强自学电脑编程后,编制了一套条形码和数字编码程序,将常用药品编号,手把手地教乡村医生输入电脑。如今,在大岚镇任何一家村卫生室看病,都能得到实时报销。 “住院排队,动手术托人”,深知大医院看病难,姚亚强给山乡积累了一份厚厚的专家后援团名单。外出进修或有大医院专家进大岚,他都会细细了解专家特长,要来联系方式,遇到山民有外转大医院需要时,就打电话联系相对应的专家,约好就诊日期,让村民外出看病有了着落。 困苦中的坚守 24年,一棵大树落地扎根。姚亚强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大山,给山民们撑起健康保护伞。他目送了一批批的同事先后离开大山,寻找更好的自我发展。在大岚卫生院任院长的11年里,先后有全科、妇产科、检验科、放射科、药房等科室12名医生离开。他们有的是为了子女上学,有的是为了工作环境好些……只要是符合条件、在大山里工作满五年的,姚亚强一律放行。 在山里当医生不容易:没通城乡公交时,上下班路上就要3个多小时;现在缩短到两个半小时,但遇到大雪封山,在山里一待就是10来天;由于卫生院人少,一周得轮到两次值班,很难顾得上家。这些年政府给山区卫生院提高补贴,但收入还是赶不上外面的;医护人员最看重的自身职业的晋升,在山乡也较外面慢一拍。 这些困难,姚亚强感同身受,曾经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后来将家安在余姚城关,每天天蒙蒙亮跑山路上班,下班已是华灯初上,遇到大雪天或其他特殊情况,常常要留在大岚值班。为了弥补对家庭的这份愧疚,一回家他就埋头做家务,辅导孩子功课。 有时他也会难过,与他年纪相仿的,在山下的早已晋升副主任医师了,而他至今仍是中级职称。他的晋职之路卡在“没论文,没时间”上,尽管他的小针刀缓解了很多人的病痛,名扬浙东;尽管他在山乡作出了其他医生难以替代的贡献…… 与上一代扎根山乡的医生不同,姚亚强很“潮”,紧跟外面世界的潮流,爱骑行,玩单反,隔三岔五在微信朋友圈晒。难道他没想过找个时机下山? 当然想过,但姚亚强无法割舍的是山里的乡里乡亲。 通过针刀、正骨手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山民的顽疾得到治愈是姚亚强最大的喜悦,与家人、朋友聊天总是分享着治病的乐趣。为方便路远的病人,院里开通了网上预约和排队叫号系统,尽管每天限号30人,但看着远道而来的病人求医心切,姚亚强总是放弃中午的休息,延长下班时间方便病人。中午看到病人饿着还在候诊,他总是买来饼干,给病人充饥。 夏家岭村92岁的夏育梅逢年过节家人团聚吃团圆饭时一定要打电话让姚亚强来,在老人眼里他就是家里一分子。老人在深圳工作的儿子说,妈妈年老多病,姚医生一次次上门服务,不仅送医送药,还带来亲人般的温暖。 山里人淳朴,把姚亚强一心为山民谋求更好的医疗服务看在眼里,十分感激。每逢卫生院筹钱添设备时,在外地发展得好的村民会主动捐款;一面面锦旗挂满了诊室;一天门诊坐下来,诊室外常放着几株冬笋、一袋霉干菜……那是顺道下山的村民带给姚医生尝鲜的。 这份浓浓的情谊,让姚亚强选择坚守在大山深处,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采访中姚亚强念叨最多的还是,卫生院里还得添一辆四轮驱动的救护车,那样的话下雪天也能上山救急了……总之,山里医院还有大把的事在等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