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0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张画,都可以讲一段故事”

———老画家王泽焕和他的《小城记忆》

  王泽焕近照(汤丹文 摄)
  《扁担族》 王泽焕 作

  本报记者 汤丹文

    人物名片:

  王泽焕,又名石涣,石焕,慈溪人。上个世纪60年代师承浙江美术学院周沧米教授。1972年起在省级美术展览入展并出版中国画、连环画作品。1989年起创作中国画《晨风》、《小店得趣图》、《白毛女的故事》、《主人》等作品入选“首届中国画展览”、“中国画三百家”等国家级大展并获奖。任职慈溪文化馆期间,长期指导慈溪农民画创作,曾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荣誉,慈溪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慈溪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11月30日,一场名为《小城记忆》的中国画画展在慈溪陈之佛艺术馆举行。76岁的老画家王泽焕根据他30年前的一批速写,整理创作成50余幅中国画作品,举办了一场引人瞩目的个展———画展作品所描摹的对象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浒山小城和当时最普通的慈溪老百姓。    

  开展那天,许多慈溪人来到画作前,他们心中百感杂陈:年纪大的人泛起的是当年“抲蜻蜓、摸小鱼、看小人书”的童趣回忆;年青人则惊叹于浒山的变化之大,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施山脚下以前竟是一派茂林修竹的田园风光;更多的人则从画家笔下的“第一代个体户、扁担族、跑市场的老太”中,仿佛穿越回到上个世纪,重温刚刚改革开放的纯真年代。画展开幕式结束,好多参观者围着王泽焕索要画册签名,让老人应接不暇。

  举办这个主题画展,并非王泽焕的一时兴起,而是基于画家一生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他也许是与普通百姓联接最密、也最接地气的宁波画家之一。他说:“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所以当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慈溪市文联和慈溪画院要为他举办画展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小城记忆》系列。

  “每张画,都可以讲一段故事。”王泽焕这样告诉记者。在采访时,他给记者拿来了厚厚的几本连环画大小、泛黄的速写本,这是他30多年前在浒山的街头对当时的市井风貌、贩夫走卒等各色人等的速写集录。这样的本子他保留了七八本,总计七百多幅速写。

  “当时,我工作的单位慈溪文化馆就在西街上,有段时间,每天上班前,我会先到街头去画速写。”在这里,王泽焕捕捉到改革开放初期小城的细微变化和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在速写这些人物时,王泽焕是倾注着感情的。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近七米长、画有103个人物的长卷《西门早市》,画中每位人物都能在王泽焕保存的速写本里找到原型,也就是说,画中的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存在过。王泽焕在题款中深情地写道,“街市是人间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熙熙攘攘五味杂陈,上演着一幕幕生动的悲喜剧。”

  艺术来源于生活,速写是画家对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描摹和反映。而对画家而言,速写亦是最基本的功夫。当然,王泽焕在创作《小城记忆》时,不仅仅是对那时的历史和情景作导游式的图解或概念化的陈述,而是以速写为蓝本,去芜存精,追求中国画特有的诗意、美感和韵味。如画作《扁担族》,将人物置于典型的环境中,以线条造型勾勒,设色自然,极具中国画的墨韵。

  与王泽焕共事多年、亦师亦友的画家叶文夫在其画册序言《远去的风景———八十年代老浒山之浮世绘》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受:“泽焕先生早年勤于画速写,生活积累丰厚,速写的好处在于所画过程中,将无序的自然景物进行梳理加工,并通过心、眼、手与自然对象交融,以速写为根本所创作的作品与靠照片创作的画截然不同,前者生动鲜活……泽焕先生之新作能透过画面,传达出一种亲和力。”这种感觉不止叶文夫一人,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也认为:“王泽焕的画,感情真,画面真,很接地气。”《美术报》首席记者蔡树农在评价这个展览时说,这批作品体现了人文精神,也记录了一段历史,因此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对王泽焕而言,记录这段历史也是实践着自己为人民而艺术的创作理念。他对记者说,当时那些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和小人物,造就了慈溪30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我的作品就是“力求再现这一历史切面的时代风貌,反映家乡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喜怒哀乐,抒写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之情。这不是感伤的怀旧,而是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