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效果是否得到督查组肯定?群众是否满意?……上月起,我市建立了“四风”问题整改“销号制”管理模式,数千条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整改事项上墙“挂号”(12月10日《宁波日报》)。 “销号制”管理模式,能够倒逼有关方面抓好问题整改,其作用无疑是积极的。不过,对其中一些做法,笔者有不同意见。 报道称,全市“四风”问题整改措施已落实近八成,剩下的大多将在12月底前完成。今年只剩下半个多月时间了,要完成“销号”工作,时间上是不是仓促了点?有的单位会不会因此弄虚作假以蒙混过关?部分上墙“挂号”的整改清单,如“政府性投资项目推进前做到充分论证、量力而行”等,是需要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的问题。不管眼下整改效果多好,这“号”能否“一销了之”?“销号制”要求,“督查组肯定并且群众满意的,方能批准销号。”前者,很好理解。而“群众满意”该如何衡量?会不会产生群众“被满意”现象? 说到底,“销号”未必越快越好。笔者的这些顾虑,并非要否定“销号制”管理模式,而是希望这项制度能切合实际,更扎实有序地推进。毕竟,干部群众真正看中的,不是销了多少“号”,而是没有“水分”的整改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