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从豫西调来宁波工作二十多年,近在身边的宁海却从未去过。退休后,想不到有了去宁海双峰乡的一次机会。那天是农历闰九月廿二日,我早知宁海有不少胜景可游,如前童古镇、伍山石窟、横山小岛,还有十里红妆等,而现在更不容错过的是黄坛镇双峰山区的自然风光。我算住在乡下,如今坐在车上一览窗外乡村秋色,自是欣喜。 约一小时光景,车经宁海县城。我知道这里有着潘天寿广场和柔石公园。可见家乡对于文化人的尊敬。在上海,我去过“左联”会址纪念馆,看到过那里存放着柔石的遗物。我也曾读过柔石的代表作《二月》,看过据此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影片里的主人公萧剑秋由孙道临扮演,另两个女主角由谢芳与上官云珠分饰,都成功演绎了书中人物。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坛曾引发一场非同寻常的震动。柔石还有个著名短篇,那就是《为奴隶的母亲》,被改编成影视、沪剧、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说起柔石,就会想起他在硕圆镜片后的那双眼睛。那双眼睛几乎是瞪视着,和他坚毅瘦硬的脸部映衬,更凸现了眼睛雕塑般的定力,这双眼睛透出了理想和求索的毫不迟疑。宁海这地方,从宋元至今,以书画入传者有二百余人,尤其是出过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记得有幅照片,潘天寿大师题写寺名,白纸铺在地上,他脱了鞋,穿了白袜立于纸上,双手握巨笔,用力挥毫。到了宁海,就想起这些名人来了。 从县城到黄坛双峰那里,有较长的一段山路。经一水库,水面恬静,一片碧色。望山坡,有梯田,山上多是绿荫,间有红叶,虽说是闰九月,毕竟到了深秋了。明代刘廷玑有一首叫《宁海县》的诗,有几句是如此说的:“青染层峦经雨后,红翻乌桕惹霜初。停车细问民生事,半种山田半打鱼。”而今朝,在这深山坳里,车轮下是平坦的公路。我不愿时光倒流,再见到牧童樵夫。我们要去的双峰,在宁波市谈不上发达地区,但境内有山林面积十多万亩,主产毛竹、香榧、茶叶和高山蔬菜,不失为一片宝地。夜宿杨染村的“峡谷人家”,客房甚宽敞,颇有山区风格。楼下恰巧是香榧加工场,晚上有烘炒香榧的滚筒声传来,想当今香榧价格不菲,闻之兴奋。 双峰山区地处宁海县西部,属亚热带气候,春夏秋冬,季季分明,全境位于海拔二百米到八百米的低山丘陵地区,对于香榧种植来说,是最相宜了。香榧种植成本不小,幼林抚育期长,须得“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其中双峰榧坑自然村里最高单株产量三百斤,产值六千元。榧农们对它寄托着灿烂的梦想。据说剥香榧子亦有妙招,它一头有一对针尖般的小孔,谓之“西施眼”,从此入手,一剥就裂开了。 双峰山的天际线柔和起伏,晨间的山区,空气新鲜,沁人肺腑。早餐时的那碟咸笋,喝一碗粥只要啃上一小片就够了,它的“咸”,何尝不是一种山里人的饮食文化,“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点染出山里人勤俭刻苦的精神。有几排砖木结构的老屋在山坡上,门前的廊檐,板壁上涂着棕红色的漆,觉得亲切平和,一种宁静的气氛,犹如丰子恺先生的画,淳厚古朴。忽又想到浦子写的《龙窑》,将一个制作龙缸的神话,编成一个好看的故事,既像民谣一样朴素,又像讲史一样遥远地娓娓道来,里面呈现出宗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明显的宁海方言与杂语。现在,到了双峰,书中的一些内容,就上了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