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办法》出台 剑指兴奋剂毒瘤

新华社记者 马向菲 李鲲

  2014年是反兴奋剂领域的多事之秋,无论在中国还是中国以外,都有“核弹级”人物不幸登上黑名单。不过在兴奋剂丑闻轮番轰炸中也有好消息。为配合2015年1月1日生效的新版《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中国颁布了自己的《反兴奋剂管理办法》,亮出更加锐利的法律之剑。

  提起2014年的中国体坛,恐怕没有哪条新闻比孙杨兴奋剂阳性遭到禁赛更加夺人眼球又令人唏嘘。

  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孙杨因为心脏不适而使用违禁药物却没有申报,造成药检阳性。官方判定他为误服,而运动员在事件中的过失则为“没有尽到注意责任”。

  相比美国前短跑皇后琼斯案以及前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案的扑朔迷离与性质恶劣,孙杨事件情节简单,在反兴奋剂技术层面只能算“小菜一碟”。但这位世界级游泳明星的名字只要与兴奋剂沾边,就足以动摇中国游泳十几年来在人们心中重建的信任。事件暴露出的反兴奋剂漏洞也被置于放大镜下遭到反复拷问:国宝级运动员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错误?管理团队怎样保障世界级明星?禁赛3个月依据如何?为何禁赛期满三个月后才公布处罚等。

  还有一起兴奋剂事件不该被忽略。因为传说中的“一碗牛肉面”,女子链球明星张文秀尿检阳性,被剥夺了仁川亚运会链球金牌。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国20年来在国际综合性大赛上兴奋剂“零的纪录”戛然而止。

  今年在各省的运动会中,总局也加强了兴奋剂检查。在统计尚未结束情况下,已有超过20名未成年运动员被查出阳性。而往年几起恶劣的集体使用兴奋剂事件,比如沈阳体校和鞍山体校事件,也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令人格外担忧。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认为,青少年运动员反兴奋剂“教育是根本”,只有在平日的学习中让运动员了解、认识兴奋剂及其害处,树立正确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这一体育毒瘤。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反兴奋剂教育,在即将于2015年生效的《反兴奋剂管理办法》中占据一章的篇幅,弥补了旧的反兴奋剂法令《总局一号令》的空白。

  蒋志学说,反兴奋剂应该法制化、规范化,避免“一事一议”,尽量不给自由裁量权留下余地。新法令标志着依法治理反兴奋得到进一步加强。

  将目光转向国外,俄罗斯田径疑似系统性使用兴奋剂正被热炒。德国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称伦敦奥运会女子800米冠军萨维诺娃和三届芝加哥马拉松赛冠军的长跑名将绍布霍娃滥用兴奋剂。

  这一事件被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赵健称为“反兴奋剂领域真正核弹级的消息”,它不仅牵涉俄罗斯田协,还涉及国际田联官员,其中包括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的儿子。事件波及甚广,又可能牵涉俄罗斯田协和国际田联内部腐败,促使国际田联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迅速展开调查。

  同样悬而未决的还有马来西亚羽球名将李宗伟的兴奋剂阳性事件。虽然李宗伟坚称他为治疗腿伤才误用违禁物质,但其前途如何必须看他提供的证据能否打动国际羽联听证委员会的专家。

  今年的大赛也频出兴奋剂丑闻。年初的索契冬奥会实施历史上最严格的兴奋剂检查,结果6名运动员被查出阳性。而举重世锦赛有8名运动员落入“法网”。

  原东德奥运会举重冠军邦克10月突然在家中陷入昏迷随后去世,年仅63岁。据报道,这位1972年奥运会冠军死于多器官损伤,罪魁祸首便是当年滥用兴奋剂。

  冠军的悲剧提醒人们,自从1904年马拉松运动员希克斯被注射了那针士的宁后,兴奋剂的阴影就始终笼罩在体育世界。它创造了多少虚假的成绩又造成无数悲剧。也许如今的兴奋剂对身体的伤害微乎其微,但它破坏体育道德基石的威力却越来越大。所幸,兴奋剂从最初的被默许、泛滥,到现在已彻底被主流价值观摒弃,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成为共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