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圈钱 新华社发 |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杨毅沉 刘宏宇 翟永冠)据新华社日前报道,国内大城市停车费至少一半没进政府口袋,多地相关部门管理混乱。 记者近日继续跟踪调查发现,在政府“钱收不上来”的同时,北上广津四地的黑停车场却大肆横行,这四个城市至少有上千个黑停车场。今年前10个月,仅北京市相关部门就接到群众超过1万件对黑停车场的举报。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无论是日常执法还是集中打击,政府对黑停车场的监管乏力。记者在北京采访发现,面对听到举报前来的执法者,黑停车场的管理员竟原地不动,态度十分淡定。 黑停车场任性横行,群众举报不断 根据目前各地的规定,停车场需要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备案,如果没有资质却强行收费,就属于“黑停车场”。黑停车场采取包括私自画线收费、自立收费资质标牌或擅自扩大经营范围等不法行为。 ———在北京,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相关部门查处的非法无照经营停车场超过100个,仅9月份一个月城管部门就 取缔非法停车场42个。更令人吃惊的是,2014年前10个月,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共接到群众对无照经营停车场举报多达1.02万件,平均每天接到举报33件。 ———在广州,从2013年至今,广州市物价局多次向社会曝光违规停车场的名单及违法违规情况,根据对广州市物价局公开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包括各种身份不全的黑停车场在内,近两年被该局曝光的违规停车场数量合计近100家。 ———在天津,公安部门表示,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正规停车公司非法圈占道路、非法经营道路停车泊位,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群众对此类问题反映更多。对此,天津市公安机关以市内六区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清理清查假冒停车场的专项行动,加大对道路停车场的核查力度,依法取缔冒充联华停车公司的非法占路停车场95个。 ———在上海,交通部门公布信息称,2014年以来,执法部门共计查处停车行业各类违法行为121件,共受理12319城建热线涉及中心城区的无证停车类诉求66件。 日常执法流于应付,“运动式”打击治标不治本 面对汹涌的黑停车场,各地管理部门都声称进行了执法整治。然而,随着城市道路越建越多,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治黑”面临更大困境。记者在多地实地调查发现,不管是日常执法还是“运动式”整治,基层执法部门的监管基本失效。 记者通过正规举报的方式在北京调查发现,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效果不佳,远未形成协调执法机制。日前,记者发现,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条主干道的便道上,醒目的白线画定了20多个车位。而该停车场是没有合法资质备案标牌的黑停车场,管理员证件也系伪造。 按照北京市交通委2014年出台的规定,正规收费管理员证件上印有二维码,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功能得到认证。记者拨打北京市交通委投诉举报电话反映该问题,查实该证件是假证。但当记者问到“怎么办”时,电话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议找城管部门举报。 记者据其建议拨打了城管举报热线。在举报过后20分钟,西城区城管总队执法监察队的三名工作人员出现在现场。但令人惊讶的是,假停车管理员十分淡定,居然原地不动,对城管队员前来执法没有丝毫畏惧的态度。记者在现场看到,城管执法人员在现场核实、盘问后,仅将该名收费男子驱离现场。他们表示,他们平时也只能把人轰走,“见一次轰一次”。 黑停车场监管失效的背后,是各地十分复杂的停车管理模式。在北京,群众可以向城管、交通、公安、交管、价格等5个部门举报反映不同的违法行为;在天津,交通、公安、土地、工商、税务、物价、市容、园林、道路等行政管理部门也是各管各的。 “如果有一个部门真正负起责任,黑停车场也许就能够相对管起来。而现实的情况是,‘九龙治水’分散了执法力量,也分散了管理责任,谁都不愿意管,结果是黑停车场常年横行。”天津大学一位研究交通规划管理的教授告诉记者。 依法“治黑”难度大,未来要实现非人工收费模式 南开大学专家赵聚军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黑停车场收费人员往往打‘游击战’,想要收集违法证据不容易,同时一些黑停车场都有‘后台’,与一些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利益纠葛,彻底整治需要和反腐结合起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在推进“一车位一编号”、“信息化停车管理”等科技“治黑”手段,不过其成本不低。 12月上旬,广州市停车场行业协会曾公开称,正规“咪表”停车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达到每月人均4000元左右。北京市财政局公布的一份《北京市路侧停车泊位编号施划项目中标公告》显示,2014年一季度,北京华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沧州通胜交通安全设施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中标施划北京5.1万个车位及编号,中标金额高达170万元,平均计算施划每个车位及编号的成本竟高达33元。而记者近期看到,在北京城六区,花大钱画的线编的号,不少已经出现模糊分辨不清的情况。 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认为,从国外经验和长远目标看,只有实现非人工收费模式的信息化收费,才能根除乱收费的黑停车场。下一步是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形成真正改革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