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慧卿 董小芳 宁海记者站 袁信禄 年底,红岩山机耕路如期完工。渡头村人放起炮仗。 村里10多年没有项目,今年终于做成了一件大事。人心齐,渡头又能兴旺起来,能不高兴吗?! 一 渡头村,宁海县岔路镇南大门,300多户人家。渡头本是好地方,无奈10多年来发展不起来。 发展不好缘于没章法。渡头村里分成几派,互不信任,干部选不出,选出来也不信。有三四个“刺头”,平日无事,就喜欢上访告状,把村干部骂到哭。 10多年前,有一个农溪造田项目放到渡头。工程没启动,村里乱成团,我说有猫腻,你说不公平。到年底,硬是连开工都开不了。这以后,村里再也没项目。 看看别的村,今年修水利明年铺马路,一年一变样,渡头人干瞪眼,没办法。 二 话说渡头有一能人,章宏林。36岁时当过村干部,后来下海做生意,发了财。但每次回村,就觉得矮人一头。去年63岁了,寻思该为家乡做点事,把产业交给儿子,竞选村主任。 上任后,章宏林心里没底了:村里最大的麻烦,就是村民不信村干部。连抽根烟,村民都怀疑用了公款。人心散,队伍不好带。自己再有能耐,也白搭。 也是天助渡头。今年初,县里规范村级小微权力。章宏林收到“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这个“三十六”可不简单,它把村级权力做了确权,规范了程序,北京的专家说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村级样本”。 章宏林不知道这些,他拿到这本“三十六条”,起先也就翻翻,慢慢眼睛发亮:这个小本本,有漫画、有图表,村干部有多少权、怎么用,连文盲都能看懂! 章宏林挨家挨户送“小本本”,逢人就说:干部多少权,就在这上面。 他还专门把“武器”送给几个“刺头”:你们不相信我,总相信这个。我有越权的,你们就去告! 村民们乐了,原来这是本“小字典”。土地审批、项目招标、出生证明……去哪里办,需要哪些材料,一看就明白。 “刺头”更是暗喜:村干部能办什么事,应该怎么办,都有底了。要挑他们的刺,就按这本“村宪法”! 三 手中有法,办事不怕。章宏林大着胆子向镇里要项目。 镇里胆子更大,把县财政项目———农田综合开发,交给了渡头。镇长张畅芳,一个看似文弱的女人,给章宏林壮胆:按着“三十六条”来,公开、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会支持你! 对村里来说,这可是“重大事项”。村委会一班人,拿着“小本本”按图索骥,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决议、公示群众评议,一步不敢少,一步不敢错。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用这笔钱平整红岩山,修条路,长7公里,宽6米,投资150万元,为来年旅游开发打好底。 章宏林打定主意,啥事都民主决策。为了这个工程,光村民代表大会就开了5个。第一次会上,35个代表吵吵嚷嚷,火药味十足。章宏林气得差点儿砸手机。但他忍住了,吩咐村文书,把大家意见,一条条记下来,一共十多条,每一条都举手表决,一人一票,现场公布。几次会开下来,大家逐渐心平气和,即使针锋相对,也“有话好好说”。 村头的布告栏,这一年也特别有人气。工程招标了,开工了,每一步进展、每一种赔偿、每一笔款项,都及时公布。村民们围着布告栏,能掐会算,个个赛过村会计。 章宏林胸有成竹:自己没私心,村干部“零开支”,每一笔都经得起查。 日子久了,村民们有点服气了:干部抽的烟、喝的茶确实都是自己掏钱的;公开招标来的工程队,确实跟村干部没有啥关系;工程款一笔一笔,门清不含糊。 四 服气归服气,说到利益,不能差分厘。十几年前,就是因为赔偿有分歧,工程才告吹。这回一定要“一碗水端平”。章宏林还是决定用“三十六条”。 【下转A8版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