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学 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海商之魂 扬江东之势

———中国(宁波)海商文化论坛综述

  李伦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海商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商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海商”是指依托是东南沿海城市依托发达的商业环境,丰富的商品通过海洋而开展的贸易交流活动。经过长期的“海商”活动,创造了特有的“海商文化”,形成一条鲜明的以海洋贸易为交流舞台的文化脉络。

  宁波作为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海港,江东区地处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宁波市的商业中心之地,宁波“海商文化”是中国“海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宁波“海商文化”有良好的精神境界、诚实的信用基础、和谐的包容思想及规范的道德操守,传承“海商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2014宁波海商文化周的一项主要内容,不久前,江东区政府与上海海洋大学举办了2014中国(宁波)海商文化国际论坛,论坛以“海上丝路,海商先行”为主题,邀请了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及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研究专家,对宁波“海商文化”进行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形成了不少共识,现综述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宁波“海商文化”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黄硕琳认为,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通道,而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早在7000多年前,宁波的先民就已滨海而居,以海为生。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宁波的海洋文化,萌芽于河姆渡文化;宁波的港城历史,可以上溯到句章古城;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源远流长,代代相续,未曾中断。进而,通过钱塘江、长江、大运河等众多水系,使宁波港的辐射力拓展到众多内陆省份。辽阔的内陆腹地,成了支撑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不断对外发展的重要依托。由此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

  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兴盛的同时,海商群体在海上贸易、文化交流中逐渐熔铸而成层次丰富、内容多元、有着鲜明的精神内涵的“海商文化”。“海商文化”是一种前瞻、开拓、奋进的文化,当今,宁波作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区,无论是历史渊源、文化积淀,还是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完全可以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江东区以提升港口价值链和城市服务功能为目标,以发展高附加值都市产业、高端服务型经济等为重点,以功能区和大平台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港航服务经济集聚区建设,在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中,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松浦章提出,宁波从被称为明州起就与东海海域关系十分密切,南宋时代出使中国的高丽使节曾在东海上航行,明代出使中国的日本使节也驶往宁波。关于宁波的经常性船舶出入留有记录,较多的为清代以后的内容,据资料可知进入浙江沿海港口的商船数多达15000艘。如此众多船舶的启航与归航为宁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考证,古代最大的港口宁波不是沿海的港口,而是沿甬江溯航约25公里处的河港,这个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的江东区。从古代宁波港的贸易交流规模及海上贸易的发达路线和丰富的贸易物品上考证,可以证明历史上的江东地区是宁波“海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韩国济州国际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天泉认为,宁波和朝鲜半岛的交流联系自古就非常密切。历史上的明州是宋朝与高丽外交通商的窗口,大量的商船往来之间,不仅进行商贸交流,也时常扮演着外交使节的责任。通过海商,中国的书籍、医药品和医术、音乐和乐师也传播到了韩半岛。即使在厉行海禁的朝鲜王朝时代,通过漂流船和漂流民,以宁波为中心的中韩交流也从未中断。著名的《锦南漂海录》的作者崔溥就在1488年漂流到了浙江宁波府;持有宁波府船票的福建船户陈乾和浙江商人朱汉源,在宁波水师舰船的护送下将漂流到安南的朝鲜难民载送回到济州,留下了一段韩中交流的佳话。宁波“海商文化”所涵盖的范围涉及整个东亚海域,其包蕴的内涵也超越了经济活动本身。

  宁波“海商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波研究员指出,宁波傍依四明山,三江在此汇流,向东目及东海,地理位置独特。“海商文化”与山水、海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宁波坐山面海,沐浴浙东学术“尚气节、忧民生,重信义、轻名利”的独特精神气质,因此宁波“海商文化”精神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明智求新。宁波人具有聪明睿智的创新意识和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宁波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宋朝时宁波即有“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之谚,突出表现在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近代以来,宁波商人睿智进取,开拓创新,创造了许多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如严信厚、朱葆三、叶澄衷等人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华人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方液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日用化学品制造厂———中国化学工业社,王启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机器染整企业———达丰染织厂等等。

  2、明利重商。利是海商兴起的根本。正确看待利,才能了然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明确反对“侵商”、“困商”行为,质疑“独商人非吾民乎”。历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开风气之先强调事功和经世致用,提出“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等“治生思想”。明利重商,赋予宁波人天然的商业思想和贸易能力,这是宁波“海商文化”的重要特征。

  3、明勇至信。勇敢是海商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梁启超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陆居者以坏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滨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对于诚信,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论。他指出:“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受此影响的宁波商人,秉承“非诚信不得食于贾”的古训,在沪上经营钱庄业、民信业时就奉行“重然诺,尚信义”的诚信原则。

  4、明义兼济。明义,代表“顾大局,识大体”;兼济,则体现出一种团结致富、接济贫民的社会责任。宁波人重“义”,在两次“四明公所事件”、旅沪同乡联合抵制英商太古公司太高票价等历次事件中,均表现出强烈的紧密团结、爱国爱乡的情结。宁波人推崇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如宁波人创办的四明医院规定,“其主要是为贫苦的甬籍同乡服务,对其他居民或外省籍病员则视其病情及经济情况而定,贫困者亦可免收挂号费,并免费给药”。香港影视界传奇人物邵逸夫,1985-2014年通过邵逸夫基金,累计向内地教育捐款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宁波人明义兼济的思想。明义兼济,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既是宁波海商历史的主旋律,也是宁波“海商文化”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进行曲。

  21世纪海上丝路和海商先行

  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刚指出,某种意义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种全球海商之路,通过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重构世界性海上新秩序,具备海洋意识素质的新海商人才是其构建主力。因此,要打造一支具有事业心的崭新的海商队伍:在意识上,要有全球意识、公共意识、战略意识、整体意识、文明意识、秩序意识、制度意识、创新意识;在精神上,要有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在能力上,要有风险能力、发现能力、凝聚能力、合作能力等具备新“海商文化”素质的新海商。

  宁波“海商文化”与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博士林谷蓉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对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台湾地区位于东亚的航线辐辏点,属于海上丝路重要的地标,有其相当之意义与价值,应一起参与此布建,共利共荣。而两岸中断许久的航线,经历大三通直航后,不仅为两岸民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往来交通,更促进观光产业之兴盛,虽目前来往两岸旅客多数还是用航空工具为主,但具有高优质之休闲娱乐型态的邮轮旅游正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而成为两岸旅游的蓝海新模式。宁波港历史悠久,海洋文化丰富,有广阔富饶的腹地,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定能够成为其中重要的中心港口。

  以“海商文化”引领江东经济社会发展

  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陈民宪指出,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引领的作用。“海商文化”体现的“开放、多元、创新”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也是江东的魂魄所在。立海商之魂,扬江东之势,就是要通过对“海商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引领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发挥一个区域的内外优势。对江东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海商文化”为引领,聚焦产业重点、整合区域优势,进一步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创新。

  2013年,江东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9.3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占GDP(不含烟厂)的比重达83.4%。“六大经济”主导产业地位,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发展全市领先,全市2/3的市级分行以上银行机构、40%的世界前20强班轮公司、80%以上会展企业以及1/3的创意企业集聚江东。这些数据表明江东具备“海商文化”建设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都市核心功能承载区的优势。随着市行政中心的东移,东部新城的崛起,江东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都市功能将不断完善。东部新城将成为江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强的平台和最重要增长极,必将加快聚集以地区总部、行业龙头、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高能级要素。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多年重大项目和平台的布局及相继投入使用,赋予了江东区崭新的活力。以“航运江东”为支撑的港口服务经济,将形成与宁波市有关区域港口物流经济的错位竞争,势必带来城市服务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三、人才汇聚的优势。随着“创新强区”目标的提出,各类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江东区将吸引全球著名航运企业和国际航运业精英人士,以及贸易、金融、科技、法律、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高端人才。它将是未来江东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四、都市文化核心的优势。以宁波文化广场为“旗舰”的都市艺术,以和丰创意广场为领军的都市设计,以宁波会展中心为主体的都市博览中心……一批具有时代感、标志性、独创性的新地标先后建成或使用,使江东承担着宁波都市文化中心建设的重任。

  五、宜居宜业的首选地优势。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推动建设,江东区日益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环境生态优美、社会平安和谐的首选之区。

  为弘扬这些优势,江东提出了以“海商文化”为引领的四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使江东在宁波建设国际化港口城市和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中扮演领跑者的角色。

  1、产业支撑战略———江东的六大服务业集聚区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与“海商文化”相关的产业,将为江东的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提供新的增长能级。

  2、文化激活战略———城市的魅力来自文化的活力,文化激活一方面要在江东的“海商文化”传承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视野吸取世界文化精华,使多元文化在江东这片热土上获得新的生命力。

  3、平台构建战略———要充分发挥核心平台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平台“整合、集聚、辐射、孵化”的功能,主动配合推进市级大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市级大平台运营,同时加强区级功能平台的构筑。

  4、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一个城市转型的内在驱动力,要以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促进“海商文化”资源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统筹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海商文化”运营机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