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体新闻·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举措 均衡资源

优质教育成为鄞州靓丽名片

鄞州中学新校区

  生动课堂
  阳光学子

  推进新型城市化·品质鄞州系列报道④

  

  朱军备 韩郁 章燕飞 续大治 麻万掌/文 鄞州区教育局/图

  “新学校太漂亮了,这是大学校园的节奏啊!”鄞州中学新校舍的照片在朋友圈转发,网友们纷纷点赞。

  随着一批批新生走进鄞州中学、蓝青学校、堇山小学等新校舍,美丽整洁的环境,先进完善的现代化设施,鄞州区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为学生、教师、社会带来实惠。

  近年来,鄞州围绕“办有质量的教育,建群众满意的学校”总体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倾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改革举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样本。

  在新城区

  将新建6所小学2所初中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鄞州新城区已从33平方公里向80平方公里扩展,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越,新城区居住人口迅速密集,随之而来的教育需求出现“井喷”。

  与往年相比,今年鄞州新城区一年级本地新生的人数在去年基数上猛增。堇山小学、宋诏桥小学、华泰小学、东湖小学等新城区学校都出现了学生满员、甚至超员的情况。“今年部分服务区学生实在太多了,远远超过了各学校的容纳能力。”鄞州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扩班带来师资紧张、教室紧缺,运转压力加大。数据统计,近5年来,鄞州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段学生数占到全区新增数的90%,达到7324人。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2011年至2013年鄞州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均超过省下达比例要求。在义务段,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呈持续递增状态,近三年年均增幅在15%以上。同时,将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2011年以来,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偏远乡镇,高桥中学、首南中学、瞻岐镇中学、堇山小学等一批新校舍相继投入使用,并启动校园安全工程、校舍提升计划、食堂升级改造工程等实事工程,全区省义务段学校标准化率已达92%。

  最近,鄞州区又编制了鄞州区属学校建设规划和中心城区4个街道教育资源扩充规划,到2016年,在新城区投入近10亿元,新建6所小学、2所初中,进一步促进资源建设与区域发展同步。

  同时,在扩充、均衡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该区还成立了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扩充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副区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强有力地协调各部门,有效解决土地、资金、规划等困难,进而从体制、机制上得到保障。

  城乡结对

  开启基础教育“协作时代”

  近年来,随着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群众广泛认可,城区学校的示范窗口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已经成为品质鄞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该区在全省率先开启基础教育“协作时代”。全区普高、初中、小学,划分为7个协作区,在区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开展系列活动。偏远乡镇与城区街道结对,农村学校与中心城区的优质名校绑定,实现共同协作发展。

  大嵩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在教研、教科上缺少领路人。协作区启动后,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与地处中心城区的中河街道共组为第一协作区,中河街道的优质师资与教学经验,通过校际支教、示教、挂职、校跟班进修、教研结对等活动,向三镇源源不断输送。

  章水镇、龙观乡、鄞江镇、洞桥镇与中心城区的石碶街道共组第六协作区。目前,该协作区已开展了大量高规格协作活动,不仅有国家督学成尚荣的教学讲座、中央教科所专家组卢彩晨博士等现场指导课改,还有第一协作区的华泰小学跨区送教活动。市骨干教师戴振锵、区名师鲁瑞勇等8位名师还与协作区内的22名年轻教师“师徒结对”。

  协作同时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协作区内的邱隘镇渔金小学音乐教师周子超,此前只为这所完小的8个班小朋友上课,通过协作区运作,他可以到回龙小学、汇头小学这两所完小任课。而东吴镇中心小学国际结对姐妹学校———香港福建中学附属小学,将为协作区内的11所学校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协作区建立后,跨校师徒结对成为常态,有针对性的经验示范、培训指导、学术研讨、研课评课,将极大地促进协作区内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广泛交流产生的活水效应已显现,不仅农村学校学到了先进的经验,中心城区学校也看到了不少乡村学校朴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区教研室主任屠浩龙说,协作区在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全区整体教学水平上,有积极的探索意义,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引领区域教育整体提升。

  课堂改革

  创新举措引领区域教育发展

  新学期,走进鄞州区中小学的课堂,可以看到教室里8个学生围成一桌,每组有块小黑板。学生分小组对课堂内容展开激烈讨论,教师根据发言给小组点评打分,并把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展示。

  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源于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2011年4月,鄞州区与中国教科院合作,成立全国第5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确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的区域教育改革理念,成功立项《惠及全民,高位提升———鄞州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国家级课题,引领区域教育发展。

  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鄞州区于去年9月出台《进一步推进全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不拘形式、不设模型、不搞时限”的指导原则,在全区初中和小学高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减负高效提质量”。

  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后,一堂40分钟的课程大致分为“学生自学”、“课堂互动”、“合作交流”、“点拨提高”等环节,老师讲满一节课的现象不见了,学生的“戏份”大幅增多,自主投入思考、探讨。“在这种轻松互动的模式下学习,让我们感觉在课堂上自己就是主角,我们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更加高效。”东裕小学学生如是说。

  不仅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大变,该区在学生评价、招生制度等改革上也加大力度。该区率先在省内取消“三好学生”评选,开展“阳光学子”、“阳光学习小组”、“阳光班级”等“阳光系列”评选活动,淡化学习成绩因素,更加注重学生品德、习惯、兴趣、社会责任,引导基层学校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

  教育改革还涉及校长、教师的交流。去年,鄞州被确定为教师、校长交流试点区,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规定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10年的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12年(不含支教时间)的教师必须轮岗交流,交流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学年。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全区交流教师、校长达到了140人,极大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