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1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版夜视“明眸”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宁波已揽获国家科技奖30多个

  本报讯(记者易鹤 通讯员张彩娜)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宁波大学聂秋华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宁波第11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自2006年以来,宁波累计荣获的国家科技奖已有30多个。

  灰黑或红黄色、密度跟金属相似的硫系玻璃是制造红外热成像仪镜头的绝佳材料,但其生产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

  2005年起,在国家、省市项目的支持下,聂秋华团队开始攀登硫系玻璃制备技术的世界顶峰,从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发明、系列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应用,九年砥砺钻研,攻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最终掌握了硫系玻璃批量生产的全部关键技术。

  “红外线透过云雾、水面等介质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在通信、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不过因为制造成本高昂,红外线技术的应用面难以扩大。我们的研究就是让红外线能够更多地进入民生领域。”聂秋华介绍,目前,项目组发明的红外硫系玻璃制备技术已经开始产业化,合作伙伴昆明北方驰宏光电公司、宁波舜宇红外技术公司生产出百余款温度自适应硫系玻璃红外光学镜头,并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应用,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最近3年,新增销售额1.56亿元,新增利税超4000万元。新型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红外镜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另有3家宁波单位参与合作的3个项目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参与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项目、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参与的“药物成瘾机制及综合干预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参与的“重要植物病原物分子检测技术、种类鉴定及其在口岸检疫中应用”项目。

  延伸阅读

  看“大奖”将改变什么

  近十年“冷板凳”换回一个国家科技大奖。沉甸甸的奖状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昨天,刚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聂秋华教授说,红外硫系玻璃就如同能穿透黑夜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太娇贵,生产起来困难重重。“这种特殊玻璃必须在真空石英瓶中熔制,原料里面的杂质难以消除,次品、废品率奇高,由于没法机械搅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大尺寸的硫系玻璃制造堪称科技界的世界屋脊。”

  “手术”历时9年,千万次实验,千万次挫折,最终才让这一尖端技术走进“科学的春天”。

  项目组发明的大尺寸硫系玻璃制备技术,结束了硫系玻璃无法高质量国产化的历史,不仅使大尺寸硫系玻璃的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其光学性能更是整体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硫系玻璃光学质量检测上,项目组找到了快速检测技术,检测周期从14天缩短到2天。红外热成像仪在使用中温度差超过100℃,项目组发明的硫系玻璃自适应镜头系列设计方法,解决了-40℃到72℃红外光学系统热效应大的难题。该项目已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国防专利多项,参与制定中国兵器行业标准一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62篇。

  聂秋华说,当前,红外线在民用领域最大的突破是车载夜视仪的普及。由于各种物体红外线辐射强度不同,且不受烟、雾及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所以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动物、车辆等能清晰地被观察到。过去因为价格高昂,一台夜视仪的镜头就占到了总成本的50%,所以只能在高端豪华轿车上使用。如果使用宁波大学项目组研制的新型硫系玻璃作为镜头的主要材料,成本可以下降至2500元,一整台车载夜视仪的成本可降至万元以内,5年内有望普及到大部分经济型轿车,大大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

  “下一步,项目组的重点是发展红外硫系玻璃光纤,包括红外激光导能、中红外光纤激光器、红外超连续谱产生。由于红外技术在军事上的敏感性,新型硫系玻璃光纤将来极有可能用在关键的军用武器或航天装备上,从而为强军梦、中国梦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聂秋华说。(易鹤 张彩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