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怀念】 那天,一条短信跳入我的眼帘:“‘84报人’30周年聚会定于2014年12月20日下午在宁波书城悦书吧安排茶聊,特邀您参加。”我的脑海立马映出“1984—2014”,真是光阴似箭,眨眼间穿越了30个春秋! 阳光灿烂的岁末周六下午,一群或过知天命之年,或已耳顺、古稀两鬓染霜的老汉老太步入悦书吧,看着他们相见时热烈握手、拥抱的亲热情景,令热情奔放的青年人也羡慕不已。 这群老人是谁?他们来悦书吧聊什么? 那得先“解密”何谓“84报人”了。 1984年春,一条招聘采编人员的广告在《宁波日报》报眼刊出,一批青年人随即踊跃报名———在座的老汉老太就是其中的一群。当时在报社招骋办公室工作的杨君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当时,招骋年龄线定在18至35周岁,但有三位刚刚超过35周岁的青年反映:“我们相信实力在一般人之上,能否以才取人,给我们一次测试的机会?”报社党委认为“以才取人”说得有理,就给了这三位青年参加测试的机会,结果表明,他们的实力确实超群,录取后很快成了采编业务的骨干;另一个故事则令大家好一阵猜测:招骋经过报名、考试、遴选、政审等程序,一般来说,通过了政审关只要体检合格就OK了!但就在体检前一天的下午,报社却收到了邮政一封退信:“查无此人!”———“不能让这位同志丢失选择人生道路的一次机会!”杨君根据党委的指示来到孝闻街、孝闻巷,操着上海口音挨家挨户地问询,当夜幕降临之时,终于查找到了这位同志,一家人感激地望着杨君说:“你们的工作真仔细真负责呀!”第二天,这位同志顺利地通过了体检,如愿以偿。大家情不自禁地感叹:“我们身在其中却‘蒙在鼓里’,这是我们的幸运呀。” 就这样,28位来自各行各业、有志于办报的青年结缘《宁波日报》。这是《宁波日报》开办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向社会招骋编辑记者,不但成为这28位同志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也是宁波报业史上的浓重一笔。 经这一番话,这群历经三十载风雨历程、青丝漂成白发的老人,情绪比相见时更为活跃了,大家相拥着合影留念,拍个没完,嘻嘻哈哈,张张老脸乐开了花,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随着“咔嚓咔嚓”的相机声,纪录的不光是欢乐的场景、美好的心情、灿烂的笑脸,更是历史的纪录、时代的变迁和难忘的回忆。这是《宁波日报》一代编辑记者的历史风貌。这代采编人员中少有正规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大手握过镰刀挥过铁锤,在历史的洪流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终于结缘宁波市委机关报———《宁波日报》。 大家回忆起当年报社在厂堂街那间简陋的会议室里,新老同志一起研讨业务,分析稿件,把一篇篇初作贴在墙上进行点评讲解。大家开诚布公,像就医问药那样虚心,取长补短,越评大家的情谊越深,越议报纸的版面越新。 报纸是“采、编、排、校、印、发”一条龙运转,一天24小时不间歇。大家在这方不足一平方米的园地里昼夜劳作,辛勤耕耘,部门之间、同志之间凝结起深厚情谊。那埋藏心底的深情厚谊呵,在这次三十周年的聚会中又一次见证。 一张市报无异于一面城市的镜子。聊天中,大家有个共同体会:“从基层到报社,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立足点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敢为时代为人民呼与鼓。”“84报人”在各自的采编岗位上,马不停蹄,采写编辑了大量反映宁波改革开放的新闻报道。他们在报道的同时也深受时代精神的洗礼,吸取被采访对象的经验与品质,迅速成长起来。 随后,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也进入了大家的话题之中:互联网时代报纸的命运。大家认为报纸可以瘦身隐身,但新闻永存,作为报人就要用科技再武装,在互联网时代再创辉煌。这是不少“84报人”的共同看法和共同期望,大家为《宁波日报》加快融合加油。 “84报人”大都退休,尚在工作的几位讲述了报业集团融合之路上的一项项新举措,大家为之振奋;在融合中创新发展,这是报业、报纸、报人对互联网时代的铿锵回答。几位在商海畅游、事业有成的“84报人”动情地说,想当年我们只身闯商海,那可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现在,报业集团家大业大,走融合之路,不用破釜沉舟,但必须“木船”升级“核艇”,在互联网时代的海阔天空划出一条通往世界的“宁波航道”,再创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