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12日电(记者张紫赟)自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后,公共场所承载量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继旅游法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之后,国家旅游局日前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进一步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这能否帮助景区抵挡人山人海呢? 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早已明确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为引导、控制客流,部分景区及时推出了相应政策。安徽黄山、湖南天门山等景区在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开始施行每日最大承载量限定制度,景区内各主要景点“条块化”控制游客数量。但多数景区“限流”效果并不理想,“人挤人”现象犹存。2013年国庆小长假,九寨沟景区内发生严重拥堵,有人等车5个小时无果,但管理方仍坚称景区客流并未超过“最大承载量”。 旅游法的规定难挡“人山人海”。那么,新出台的导则能否有用?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导则能否真正“限流”,仍需迈过多道坎。 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李经龙分析认为,目前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与游客数量信息统计的主体是各景区经营管理方,但对于利益驱动的市场主体而言,如何保证动态显示的客流量信息就是真实可信的是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游客数量没超过最大承载量,却发生严重拥堵。因此,建议信息发布加入第三方机构的介入与游客的参与。” “目前人数预警具有滞后性,应该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的前置,不能等人到了景区门口,才去限流,效果大打折扣。”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黄金铸认为,只有做好前置性预测,才能真正实现“限流”。 在安徽省黄山市风景区管委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记者看见,根据以往的游客数量趋势、车辆进入、客房预订等数据信息,系统可以预测出未来两天的游客接待数量。“必须将预测前置,一旦预测客流量有明显增幅,系统便会将预警信息及时发给景区网格化管理人员、游客集散地大屏、导游等,这样才能提前化解拥堵风险。”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政治处工作人员余盛明说。 不少游客和专家认为,“人山人海”的背后是“扎堆休假”,其本质是全民带薪休假尚没有完全推广落实。在此状况下,“限流”不能仅依赖“一纸导则”,公共节假日的“人山人海”必须依靠更加精细化的管控客流措施来应对。 李经龙说,加快探索推广预约旅游的方式。景区一方面可以事先按照最大承载量放号,另一方面保证实时公布接待游客信息。“但目前国内整个旅游行业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甚至信用程度低的现状,是景区、旅行社不敢贸然尝试‘预约旅游’的直接原因。但这些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进行防范,比如黑名单制度、提前确认付款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