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下,让一下,让我也看看冠军竺士杰。”8年前,宁波市桥吊技能比武颁奖现场的人群中,一个叫李伟的桥吊学徒正踮着脚尖仰望着心中偶像。“总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一样站在领奖台上!”8年后,这个年轻的“80后”也当上了宁波市桥吊技能比赛冠军。前不久,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26岁的李伟更是脱颖而出,成为宁波港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 80后小伙成桥吊“老师傅” 2006年年底,18岁的李伟刚刚从张家口北方机电工业学校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后生来到了宁波港,并成为了宁波远东码头经营有限公司的第一批桥吊司机。回忆起第一次登上桥吊的情景,小伙子记忆犹新:“在老家我最多爬爬村口的大树,驾驶室离地面40多米,往下一看腿脚都发软,桥吊小车剧烈晃动,没几分钟人就恶心反胃。”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李伟经常第一个上桥吊,以便多看一会儿师傅的操作,最后一个从桥吊上下来的也是他。晚上回家更是不闲住,总会拿起电话将白天遇到的疑难困惑“缠”着师傅和学长问个不停,一捧起理论教材就能“啃”到半夜。 三个月后,李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桥吊上岗证,当其他学徒还在因边听高频指令边操作而手忙脚乱时,李伟已在大型干线船舶的作业中独当一面,他的名字也屡屡登上远东公司桥吊司机月度装卸“龙虎榜”。 然而,能够独立驾驶桥吊还不够,李伟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行不通的,桥吊跟人一样,自己得对它知根知底,才能练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手艺。为此,李伟跟维修工取起了经,不光操作桥吊,还在现场帮助维修工递工具、扫油污,请教设备结构原理和技术特性,一有闲暇就钻研码头操作流程,查阅岸桥资料……边装卸边请教,这一“取经”就是五年。五年里,他总共装卸了近20万个标准集装箱,箱子首尾相连可以一直从宁波港排到青岛港,叠起来有48座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有时一年之中竟有10个月的“龙虎榜”榜首被他占据。李伟从一个桥吊“后生仔”成长为了远东公司的桥吊精英骨干。 2013年,李伟又有了一个新身份:远东公司桥吊司机培训导师。为了让徒弟在学习操作手法时改掉坏习惯,他每次都缩着身子蹲在驾驶台旁不到半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时刻纠正错误。夏天,随身带着纸巾擦汗对抗烈日;冬日,一袭军大衣抵御昼夜十几度的温差。谈起这位80后的桥吊师傅,学徒们打心底里佩服。 抓箱本领不一般的“特种兵” 2014年7月23日,远东公司接到信息称,受台风影响,“智利特来滚”轮上35个集装箱严重受损变形,急需卸载。公司紧急选调技术过硬的桥吊司机去现场作业,李伟即是其中之一。面对大风天气,他巧妙地利用集装箱晃动造成的狭小空隙,灵活地闪转避开装卸死角,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35个受损箱全部被安全卸到了堆场。 特种箱装卸不同于普通集装箱,由于形状不规则、重心偏差大,历来是码头装载的难题,而李伟却偏偏从这难啃的硬骨头中鼓捣出了名堂。 2010年,当时远东公司负责卸载一批火车头,由于体积大,传统的集装箱装卸技术无能为力,“第一次碰到这大家伙,钢丝绳一吊起来,火车头就倾斜,稍不留神就可能来个倒栽葱。” 更让李伟烦恼的是,整个装卸过程,着落点几乎都被火车头遮挡住,在哪停住、在哪放吊具,几乎都得听从旁人的指挥。搁平时,李伟装卸一个普通集装箱最快只需要30秒,可这次他足足用了1个多小时才将火车头卸载到了加长的集卡车上。 这一次不太顺利的作业经历,让李伟产生了钻研的兴趣。在一帮学徒的帮助下,他试着在日常工作中模拟特种箱作业。为了解决视野盲区的问题,李伟想到了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做参照物,根据投影大小比例来判断物体位置,有时候为了敲定一个落吊点,李伟和他的学徒们可以嚷嚷上小半天。 再后来,李伟又给自己提高了难度,他让学徒们帮自己掐表计时,保证每一件货物都在规定时间内装卸到位,尽可能做到“稳中有快”。 就凭不服输的劲头,李伟练出了一门绝活,几年时间来,经他手装卸的特种箱各种各样,大到火车头,小到发动机。凭借这一点,远东公司码头特种箱业务广受欢迎,众多的船公司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 竞技从十名开外到一鸣惊人 有过几年的桥吊驾驶经验,李伟渐渐成了远东公司小有名气的桥吊达人,而在2008年的一次桥吊技能比武中,心高气傲的他却碰了一鼻子灰。 当年,李伟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跟一帮老师傅同台竞技,结果,十名开外的成绩无情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让他看到了和高手之间的差距。 “尽管我能够驾驶桥吊完成日常工作,但到了比赛时,哪怕一丝的误差都会被放大,就像考驾照,能开车的人在一系列数据面前都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得注重细节。”由于日常工作中没有精确的衡量标杆,为了练技术,李伟采用集装箱落地画点的方式来判断每次作业的误差。 2013年,李伟再次参加宁波市桥吊技能比武,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但是他并未就此止步,从那次比武以后,“我想当冠军”的想法就更深地印进了他的心底。多年来,港口已经有了一套较成熟的桥吊操作流程,司机不是选择“稳中求快”,就是“快中求稳”,都很难将速度和平稳实现完美平衡。“现成的路没有,能不能闯出一条新的路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伟脑子里冒了出来。 去书店查资料、到网上寻信息,研究钢丝绳缠绕系统、琢磨吊具液压系统……接下来的几个月,李伟每天都钻研到深夜。要创新就必须打破陈规,李伟将行进提升、下落着箱、抓箱回移、定位安放的操作流程进行模块化再细分,着重关注司机室座位高度的影响、操作柄的档位感、吊具稳关的精确度。然而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并非一马平川,受习惯手法影响,新方法操作起来很是生硬,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个接一个,那段时间李伟的生产效率直线下降,“龙虎榜”上再也见不到他的名字。 面对师傅和同事们的质疑,李伟没有退缩,其他人休息娱乐时正是李伟争分夺秒“加餐”的时刻。天道酬勤,经过半年苦练,李伟自创的操作手法渐渐成熟,通过大车精确定位、吊具一次着箱和一次放箱、提升稳关精细度,作业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司机劳动强度也明显减轻。事后李伟被大伙儿拉上了磅秤,半年里,他的体重减了7公斤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