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甬城网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行政壁垒应成“新常态”

□秉 正

  为实现跨区排污资源共享,近日,一条从余姚市大隐镇通往鄞州区高桥镇的污水管道竣工,验收合格后即可投用。同时,高桥镇迎春路片区污水“借道”海曙区姚丰片区的市政道路及污水管道已完成施工图设计(1月12日《宁波日报》)。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鄞州、余姚、海曙等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探索实施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的建设方案,避免了重复建设,不仅节省大笔投资和后期营运管理的费用,而且缩短了项目建设投用周期、提高了设施利用效率,合作互利之下,可谓各方得益。

  其实,我市此前已有类似尝试。比较典型的如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余慈地区,在市里的谋划推动下,两地加强协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集约利用,统筹推进交通、水电、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余慈两地已开通了直达公交;原本到对方行政区域就“断头”的多条道路先后打通,形成了干线公路“三横三纵”路网主骨架;曹娥江引水工程建成,两地用水不再受制约……这些融合发展举措,让两地群众得到了不少实惠。

  事实证明,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群众期待,值得各地尝试。尤其当下,各地普遍面临着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日益趋紧的“新常态”,有的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大手笔”、粗放式投资显然难以为继,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民生需求又强烈和迫切。出路在哪里?打破行政壁垒,共建共享,无疑是正确途径。当然,能否做成,也考验着各方的胸怀、智慧和执政能力。

  要做成,得有邻里“一家亲”的大局意识。行政区域划分是历史的产物,由此产生的行政界限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去,一些地方在传统思维主导下,秉持“各家孩子各家抱”的工作理念,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大多自成体系,行政界限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但社会层面的状况,截然不同。不同行政区域的连接部,往往地缘相连、人文相近、风俗相似、血缘相亲、利益相融,鸡犬之声相闻,民间往来频繁。打破行政壁垒,有着很好的民意基础。因此,推进区域融合发展,关键是各地要跳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狭隘认识,改变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善于算大账、算感情账、算民生账、算长远账,真正树立邻里“一家亲”的大局观。如此,方能融化坚冰、打破壁垒、共谋发展。

  要做成,还得有规划“一张图”的顶层设计。规划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促进不同行政区域间资源整合、共享,改变“各自为阵”局面,必须重视发挥规划顶层设计作用。鄞州高桥镇的污水之所以能“借道”排入海曙区机场路的污水总管,市区两级规划部门的努力功不可没。今后,要让这样的经典案例多起来,相应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都有“文章”可作,有潜力可挖。规划“统”起来,效益自然就出来了。

  要做成,更得有合作“一盘棋”的推进机制。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合作,如何变“一厢情愿”为“两厢乐意”?如何让“临时拉郎配”成为“百年好合”?这要看有没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我市余慈统筹取得的成效,以及余姚、鄞州等地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的突破,得益于当地政府之间有一套顺畅的联络、沟通和利益协商机制。否则,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打自己的“小算盘”,“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共识就难以凝聚,合力就无法形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