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仅仅是观察和写作

——评《变革时代中的流动人口》

  张展新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流动人口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最早的关于流动人口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在1985年的《人口研究》期刊上,以后,这类文献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政策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多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在海外研究者中,既有出国留学人员和华裔人士,也有西方学者。与这些研究者不同,《变革时代中的流动人口》一书作者王辉出身于安徽农村,在浙江宁波打工多年,是一位“资深”的流动人口。他还有10余年在某村委会工作的经历,那是一个外来人口聚集的农村基层社区。通常而言,学者要把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观察;而本书作者既是研究者,也属于被研究者的一员。王辉的研究不仅仅是观察和写作,更是凝结了多年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与深刻内省。正因如此,此书值得我们阅读、品味和深入思考。

  《变革时代中的流动人口》收录了12篇文章,作者将其平生第一篇论文《新宁波人的社区参与》置于全书之首。在我看来,该文集中体现了全书的一条主线,这就是社会关系和文化视角下的“本土化”农民工研究。作者提出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儒家“五伦”式村落共同体这一理念,以此出发解读各种针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现象,并从共同体重构的高度上总结了外来工社区参与的进展和前景。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式制度安排上,如户籍制度、就业身份制等,这些探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结构分析研究成果。但是,诚如作者所说,很少有研究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排斥的思想根源。作者既研究了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排斥性,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例如《小传统的冲突》和《2008:春节中的第二故乡》就探讨了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文化融合。《大众的图腾》描述了农民工的大众文化参与和创造,并思考了现行的文化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2:邓小平与中国南方打工者》和《袁庚的选民》两篇文章,在第一篇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邓小平同志与深圳打工仔、打工妹的接触和交流,并把这些与广东的打工文化联系起来。第二篇叙述了袁庚同志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蛇口工业区改革,对普通打工者社会参与、文化参与的影响。总之,由《新宁波人的社区参与》引领的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探索了以农民工为载体的文化变迁。

  本书另一主线是有关农民工的制度、政策和管理研究。这是现有文献的研究重点,但通常是以资源配置的城乡二元性为导向,多使用定量方法。而作者主要采用了历史事件分析的方法,依托不同政府部门的观察展开研究。在《中国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计划生育与中国流动人口管理》、《公安与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三篇文章中,作者针对不同领域讨论了流动人口管理方式的演进。

  在上述两个研究取向中,本土化研究尤为值得称道。过去的十余年间,正式制度变革的步伐相当大,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户籍身份的歧视作用不断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研究也需要“转型”,把注意力更多投向文化及其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作者是这一方向上的先行者。

  作者已经步入社会科学学者的行列,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学术生涯。20年前,还处于中学就学年龄的王辉就踏上外出打工之路,打工期间,他曾经做过油漆工等,后来通过自学获得大学文凭,也从事过打工文学的创作,是中国第一代的打工作家。对作者本人来说,从文化研究起步,进军社会科学,几乎是走向理想之地的唯一通路。我们很难想象,这会是何等的曲折与艰辛。因此,本书的出版值得特别祝贺。同时,作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注重本土化的同时,加强一般性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提升研究方法,引入一些定量研究;深化与主流研究的对话,使研究成果进入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