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毛一波)漂亮的手工娃娃,精致的脸谱,具有历史底蕴的雕刻……在海曙区,这些由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通过商业运作,“变身”精美的商品。海曙区残联、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和各街道社区携手服务残障人,成立了集就业、康复、创收为一体的手工工作室和作坊,让残障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据了解,海曙区目前有持证残障人4800余名,其中18岁至60岁适合就业年龄段的残障人有2600余名。“普通的残障人,我们可以通过招聘会、就业项目经理人介绍工作等形式帮助其就业。开设手工坊,主要是让一些重度残障人,比如智力、精神等一般情况下无法在企业实现就业的,通过在手工坊就业,多与社会接触,在减轻本人症状的同时增加收入。”海曙区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主任李雪君告诉记者。 从2006年在南门街道郎官社区阳光便民服务社成立首家助残手工坊,至今海曙区已有12家助残手工坊,目前就业的有80余名残障人,主要从事串珠工艺品、美术制品、布艺、毛线编织品、糕点的制作和酒店用品、学习用品的包装。 李雪君介绍,12家手工坊目前有三种运行模式。一类是社区自管模式。以恒爱编织站、安丰社区红玫瑰手工坊、新芝社区七彩手工坊、新典的七色手工艺术作坊为代表的社区手工坊,以编织、串珠工艺品为主,以义卖为经营渠道,提升残障人的参与度;其次是社会企业运作模式。如五谷画坊、天使味道、郎官的阳光手工坊、云乐社区天使汇等,由个人或社会团队建立,进行企业化管理;第三类是以区级阳光家园为阵地的残障人康复治疗模式,如段塘怡情楼生产的怡情纸杯,满天星的学生辅助用品生产,让残障人在生产中找快乐,从而促进其康复。“不同的手工坊,创收也不同,其中企业模式运作的手工坊,月收入可达2000元。”李雪君表示。 李雪君说,现在12家手工坊还存在着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以及销售渠道不广等困境,下一步将努力拓展产品类型以及销售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