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31日电 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背景下,让百姓更好地享受基本医疗这一公共服务,使异地就医群体免于经费垫付和往返奔波,成为各地地方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异地医保的实现需要迈过区域医保体系协作衔接、医疗服务和医保经费监管等多道坎,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作、信息互通等途径破阻前行。 记者发现,异地医保写入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例如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异地就医跨省结算合作范围。根据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2015年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上海市人大代表卢国言2002年从贵州老家到上海打工,是一位农民工代表,“由于没有医保,加上身体还算健康,我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在上海看过病。然而,我身边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和家人看病买药要么自费、要么只能回老家,报销要‘垫支’、‘跑腿’。”湖北省政协委员温兴生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父母随子女迁移的情况越来越多,医保“随人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呼声。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各地财政水平、保障水平差异巨大,国家层面的信息平台尚待建立完善,异地医保的推进仍然面临重重阻力。作为重庆市第一个提出异地医保结算的市人大代表,重庆巴南区司法局局长姜莹星呼吁:“身处异乡、医保受限,令许多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心痛心焦,希望这项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改革能推进更快、更好一些。” “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实现社会保障国民化待遇。”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梁鸿教授指出,各地医保覆盖范围、报销程度差异巨大,结算系统不一致,加强制度的统筹、规范、统一,是实现异地医保的必要前提,“要破除部门利益和条线分割,大力推进制度整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加快建立完善统一的国家级平台”。 “一个转诊单要盖五六个章的现象比比皆是,医保全国层面‘漫游’仍然遥遥无期。”温兴生认为,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进异地医保,需要有关部门和各地加大破除阻力的决心,打破利益藩篱,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种医保制度的并轨,提高各类医保的统筹层次。 “目前异地结算在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主要困难在于管理部门不同、各地标准不一、没有更高的统筹平台;现行的异地结算一般采用协议式管理开展单独信息交换,有的医院要连接80多个地区的系统。”安徽省人大代表郑少东建议,逐步将医保县级、市级统筹,提升至省级、国家级统筹,试点推广使用二代身份证代替不同部门的医保卡实现便捷就诊、报销。 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表示,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大对参保地与居住地“补差”部分的财政补贴,严格医保基金的监管,才能保障异地医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异地医保进一步增加了医保基金的监管难度,必须强化转诊和监管制度,建立医保属地化管理制度,克服异地联网同步监管不便,避免出现两不管现象导致医保基金的滥用和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