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淘汰改造1352台高污染燃料使用设备,建成‘禁燃区’1053.18平方公里”、“174条‘垃圾河’治理提前完成,243条河道告别黑臭”、“‘治水强基’项目投资额和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2014年,按照建设“美丽宁波”的要求,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创新体制机制,全力开展“五水共治”,推进清洁水源、空气和土壤专项行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转型升级,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美丽宁波”建设鼓点激昂奋进。 2015年,宁波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将迈入“深水区”。如何在巩固“五水共治”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有效改善环境,真正满足百姓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美好期待?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治水”、“治气”、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等热点话题,谏真言、谋良策,求真务实,情系民生。 本版文字 冯 瑄 张 寒 黄成峰 赵鸣蝉 制 图 蔡明杰 支招 建设美丽乡村要让农民唱主角 市人大代表、奉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魏建根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外表,而是在于实实在在地提升村民幸福感。首先美丽乡村的规划要能够让农村百姓看得懂、执行得了,遵守得了。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创建活动,建设的落脚点在“村”,重点在“农民”。如何做到依靠农民,并激发农民积极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打破过去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旧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除了编规划、引导资金、建机制、搞服务,还要通过民主议事、公开公示等形式将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直接交给农民。这样农民才会有积极性去创建,他们才会在辛苦建设中体味到爱护家园的价值。 美丽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产业带动特别是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做到宜居宜业宜游、更富更美更好。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一线一品、一村一味”的原则,围绕好吃、好住、好看、好玩、好带等“五好生活”,制定出台农家乐、旅游民宿等扶持政策,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真正让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推进“五水共治”要做优统筹规划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建委员会主任 王跃鹏 “五水共治”就是要从根本上根据城市负载重新制定水系规划,使洪水排得了,用水蓄得住。针对一年来“五水共治”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建议我市加强顶层设计,以治污为龙头,从治理污染源上统筹规划,水中、岸上、产业统一治理;要从流域、区域上统筹规划,上下游、相邻河道统一治理;要统筹规划调度水资源,开展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尽量加大中水回用力度。 要制定科学的治污水方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垃圾河治理基本结束后,要落实河道清洁责任制,防止垃圾河反弹。以截污纳管和河道清淤为重点,加强入河污染源排查和封堵,杜绝污染源入河;加强河岸生态化综合治理,加快断头河沟通工程建设,促进河水循环流动,增强河道自净能力。 继续加大投入,强化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姚江北排、东排工程和鄞东南沿山干河拓宽工程建设力度,从而畅通城市外围疏水渠道;加快三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要加大低洼地小区的改造力度;坚持开源节流,做到保供水抓节水并重;重视垃圾、污水处理,建立畅通的城镇“排泄”系统,中心城区要加快南区、北区、江东北区和镇海污水处理厂的扩容建设,做好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加强城乡统筹,重视农村水环境治理,要继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增强农民参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积极性。 内外循环助行业摘掉“两高”帽 市人大代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席伟达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石化行业企业面临着进一步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的发展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它能使石化企业间的产业链一环扣一环,上一环节生产的物品都是下一环节的原材料,目的就是“变废为宝”,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资源产出率,又能实现主要污染物“零排放”。 作为石化企业的集聚区之一,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起就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现在已经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链,园区企业间基本实现了循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园区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尚不完整,产品的附加值有待提升。从长远来看,仍然需要更多的石化企业树立起循环经济的意识。这需要政府在经济发展导向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并且不仅仅在石化企业内强调循环经济,更应当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更多的工业企业,实现整个宁波经济的转型升级。此外,政府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布局规划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森林宁波”重在科技兴林 市政协委员、市妇女儿童医院副院长 陈意振 全面推进“森林宁波”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增加森林碳汇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城乡居民改善生态、美化家园期盼的迫切需要。宁波要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占领市场,坚持科技兴林,加强林业科技支撑和实用新型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优化政府管理服务市场,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和服务企业,切实加大对林业和花卉苗木产业的政策、金融等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行业规模、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要改善运营模式适应市场,坚持效益为先、质量为本,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发展森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使宁波大地天天鲜花盛开、年年百花争艳。 要全面加强森林、湿地、低丘缓坡等资源保护,抓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有效保护和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两美”宁波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回眸 一条河 童王河工程完成验收 科技治水技术向全市推广 2014年8月22日,浙江理工大学王晟教授团队与宁波天河生态水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展开的宁波童王河、盛家河光催化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了宁波市有关部门的验收。宁波童王河、盛家河光催化水生态修复工程去年6月先后展开,治理面积将近22000平方米。 童王河两岸先前居住着近2000户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质的长期污染。日积月累,童王河、盛家河中的鱼类、水草渐渐死去,水体也慢慢地恶化成了劣五类水质。随着环境治理的开展,河道周边5万立方米的垃圾山清理完毕、周边违法建筑全部拆除,童王河治理进入工程整治阶段。经过近3个月的治理,童王河最好的河段已达到Ⅲ类水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从原来的68降到了12。水质改观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水里鱼虾多了,水清的连河底水草都能看见了。 “童王河、盛家河光催化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验收,表明经过数年努力,团队的‘光催化’治污技术迈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一大步。”王晟教授说,这项技术下一步有望向宁波200万平方米的河段挺进,进一步开拓基础研究成果的实用化之路。 一轮整治 最强一轮重污染行业整治“收官” 累计投入68亿元四成企业被关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列入省级范围的印染、制革、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整治基本完成,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281家企业中,关停110家,占到近四成,这是我市近年来开展的最强一轮重污染行业整治,涉及企业数、投入资金额和关停企业数均创下历年之最。 我市于2012年启动整治列入省级范围的印染、制革、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共涉及企业281家。截至去年年底,已关停企业110家,搬迁入园16家,原地整治155家。初步统计,全市省级重污染行业整治资金累计投入68亿元,其中投入34亿元整体关停杭州湾新区印染园区和鄞州电镀园区。 针对历史遗留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各地创新工作方法,出台相关政策,全力推动污染整治。杭州湾新区投入16亿元完成38家印染企业占地1100多亩的印染园区整体关停;镇海、北仑和大榭化工行业均已完成区域整体验收,其中79家化工企业继续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全年检测点位73.8万个,发现泄漏点位2242个,修复点位1261个,每年可削减有机废气排放超过100吨。 通过整治提升,我市列入省级整治的印染、化工、制革和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年减排4200多万吨,COD年减排2300多吨,全市重污染行业呈增产减污的有序发展态势。 声音 要保持城市环境宜居,宁波还要进一步严格落实烟尘排放标准。要能像设计公路“三纵三横”那样,设计新的河网连通大江小河,提高排水蓄水与自我净化能力。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尽可能让垃圾分类后再次循环使用;将环境保护知识编入地方教材与大众传媒中。全民都是环境保护志愿者,我们应该让保护环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营造美丽城市。 ———市残联组宣部副调研员范亚儿 目前我市部分老小区生活污水还没有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还是直接排入小区附近的河流,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出台长远规划,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进行专项管理,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退休干部陆晓华 去年的“五水共治”让市民看到了环境治理的曙光,久违的清清河水逐渐回到我们的视野。但高兴之余,我们仍心存忧虑,尤其是空气的重度污染,Pm2.5,Pm0.5时刻都在危害着大家的健康。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希望政府能像推进“五水共治”来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这是全市人民的期待和愿景。 ———医生汤世方 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希望我们的环境治理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设公众环境保护课堂,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坚决控制尾气超标的车上路,研制使用尾气净化器,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一定能留住更多的“天蓝水绿”。 ———社区工作者柴国明 环境保护主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部分环保参与单位关注不足,心存侥幸的问题。环保设施运行不畅,偷排漏排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环保监管部门也压力山大。随着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不仅为污染企业上了“紧箍咒”,也为环保监管部门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向企业购买环境治理服务的过程中,更要加强监管职责,做好群众的管家,换得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保从业者杨青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