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国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巴马称

尚未决定是否援助乌致命武器

  2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出席联合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发)

  新华社华盛顿2月9日电(记者易爱军 周而捷 陆佳飞)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9日在白宫举行会谈后表示,他们将继续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奥巴马还强调,他尚未决定是否向乌克兰政府提供致命武器援助。

  两位领导人在白宫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均强调军事手段难以平息乌克兰东部流血冲突。奥巴马称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明显违反了他们在明斯克协议中所作出的承诺”,声称俄罗斯军队“不仅没有撤出乌克兰东部地区”,反而“继续训练武装人员并帮助协调向政府军发起进攻”,同时“输送更多坦克、装甲运兵车和重型大炮”。

  奥巴马说,他和默克尔一致认为,在21世纪不能允许欧洲边界在枪杆下被“重新划定”,他们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帮助乌克兰政府开展防御问题。他已要求自己的团队审视所有选项,而向乌克兰提供致命防御性武器是选项之一。但他尚未作出决定,他将继续就此问题与其他盟国开展磋商。不过如果本周外交努力失败,美欧将会继续联合作出“有力反应”。

  默克尔表示,尽管遭遇了许多挫折,但德国和盟国将继续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

  近日德国和法国领导人加紧了外交斡旋努力。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6日晚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商讨乌克兰危机解决方案。默克尔、奥朗德、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8日举行电话会议时,决定11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四方会晤。但默克尔和奥朗德均表示反对向乌克兰政府提供致命武器援助。一些美国议员则敦促白宫提供此类援助。俄罗斯一直否认西方国家有关俄方向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提供武器援助并派俄军介入冲突的指责。1月26日,普京说乌克兰当局拒绝走和平化解顿巴斯地区(泛指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冲突的道路,不想通过政治途径化解危机。同日,俄外长拉夫罗夫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向乌克兰当局释放支持动用武力的信号。他说:“西方国家纵容乌克兰当局使用武力,只会不断造成平民伤亡、基础设施受损。”奥巴马和默克尔在白宫会谈时还讨论了伊朗核谈判和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问题。

  2014年9月5日,乌克兰问题三方联络小组同乌东部民间武装代表在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9月19日,三方联络小组同乌东部民间武装代表签署备忘录,规定建立30公里宽的缓冲区。由于冲突双方缺乏互信,停火协议和备忘录均未得到有效落实。自今年1月16日起,乌东部武装冲突骤然加剧,局势急剧恶化。

  延伸阅读

  乌克兰想要啥武器?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张旌)虽然欧盟国家领导人反对向乌克兰政府军提供武器,认为此举会“火上浇油”,但美国一些外交人士和军事专家却熟视无睹,替乌克兰拟出“愿望清单”,细述乌克兰政府军所需:

  反装甲武器

  支持向乌克兰输送武器者认为,要想抵御乌东部民间武装所用的装甲车,乌政府军急需配备反装甲武器。这种装备便于携带,无需事先经过复杂培训,即可扛在肩上发射。

  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约翰·赫布斯特说,如果乌政府军拥有反装甲武器,就可消除东部民间武装作战中的优势。

  其中,美国可提供的备选之一是M72轻型反装甲武器。这一武器于1958年开始研发,上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随着武器不断更新换代,M72逐渐被淘汰,直至伊拉克战争期间又重出江湖。这种武器射程为170米至220米,单价约为900美元。

  另一选择为AT4反坦克火箭。这种武器有效射程300米,枪口初速每秒285米,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单价约为1480美元。另一种“标枪”反坦克导弹更为先进,但价格更高,约为24.6万美元。

  炮位侦察雷达

  一些美国军事专家称,乌民间武装炮火袭击导致政府军伤亡惨重。乌政府军需配备炮位侦察雷达,以及时避开炮火,同时精确回击。目前,美国已向乌军提供了迫击炮定位雷达。

  小型无人机

  美国政府还计划向乌克兰提供小型无人机,帮助乌政府军从远距离侦察敌情。其中一种选择是“扫描鹰”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机身长约1.2米,翼展约3米,可装载红外摄像机,实时传回图像。

  另一种选择是体积更小的“大鸦”无人侦察机。这种飞机小巧得像玩具,可由士兵直接用手投掷起飞。

  安全无线电

  乌克兰外长帕夫洛·克利姆金上周说,乌政府军缺乏安全无线电设备,以致士兵通话常被民间武装打断。因此,美国方面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安全的通信设备以及反窃听装置。

  乌危机究竟谁说了算

  连日来,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在展开旋风式外交:5日和6日与法国总统奥朗德闪电式造访基辅和莫斯科;8日和俄法乌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9日又在白宫与奥巴马会谈。11日,俄德法乌还将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四方会谈。默克尔的穿梭外交成效几何,届时或初见分晓。

  默克尔赴美之前,已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演讲,亮明立场。因此,她此次美国之行,与其说是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对表,毋宁说是为了说服奥巴马与欧洲保持一致,旨在影响白宫决策而非相反。

  白宫会谈后,默克尔和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共同表示,乌克兰危机只会强化美欧关系。话虽如此,双方分歧显而易见。美国国会和五角大楼中的鹰派力主向乌输送致命武器,默克尔和欧洲强烈反对,而奥巴马本人则不设时限地继续考虑、观望。

  人们不禁猜测,美国这种模棱两可的姿态,或许是西方向俄进行新一轮施压和“外交要价”的一部分。人们也不禁感叹,尽管奥巴马上台时明确反对单边主义,但美国动辄对外军事干涉的惯性思维,实在是撞了多少次南墙都难以回头。

  从小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谙熟俄语,曾作为克格勃常驻东德5年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谙熟德语。一直以来,默克尔被视为最有能力和资源与普京沟通的西方领导人,但她这一轮旋风式外交却进一步表明,在乌克兰危机中,欧洲有其独自利益。默克尔可以成为欧洲首席谈判代表,却无法代表美国。

  默克尔能够代表欧洲发声,与其坚持在欧盟框架内行事、先行在欧盟内部进行政策协调的做法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被德国变成了协调欧洲立场的平台。就连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也在会上把英美特殊关系甩在一边,发声支持默克尔反对向乌输送武器的立场。

  在慕尼黑和华盛顿,默克尔反复强调,军事手段不能解决乌冲突,输送武器或将使乌冲突升级并变成“代理人战争”。对她的表态,美国鹰派的评论是“愚蠢”和“绥靖”,德国媒体的评语却是“超级现实主义”。在国际舆论里,谁更理性务实,答案不言自明。

  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德、美欧间的共识有多么明确,分歧就有多么难以消除,其根本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对美欧的利害关系大不相同。对美国而言,这是与俄罗斯围绕国际政治秩序的结构性争斗,“新冷战”提法正是基于这一视角;而对欧洲,特别是对德国来说,这却首先是一场站在家门口就能看见熊熊战火的冲突。

  利害关系不同,目标和愿意采取的手段便无法相同。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或许可以付出与俄罗斯对抗的代价,而德国和欧洲却付不起也不想付、不能付。美欧实质性分歧或许正隐含在默克尔慕尼黑演讲中的这样一段话里:“德国愿与俄罗斯共同构建欧洲安全,而不是同俄罗斯对立。”

  乌克兰东部战火,是国家内部分裂和外部的撕裂交织点燃的,无论是默克尔、奥巴马还是普京,谁都没有能力单方面说了算。从“超级现实主义”的角度,国际社会也很难对11日明斯克四方会谈寄予过高希望。

  (据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