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 作者 余秋雨 出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日期 2014年12月 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为读者熟悉的是散文,被观众熟悉的是戏剧,可不久前,他推出了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小说《冰河》,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具有浓郁东方美的爱情故事,触动心灵,让人深省。 《冰河》传承了他以往典丽精工的语言风格,融合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生动诙谐的幽默,既通俗易读,又给人以思想之美。小说地点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南方,那里有一条洁净的大河,具备惊人美丽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寻找生父的路途。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不仅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众人也遭遇生死考验。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中了状元,引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也让她找到了情之所属,留下一段沉香般的爱情传说。 爱情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余秋雨借“冰河”对男人和女人在这个时代的命运进行了多元化的解读,长河意味理想之河、希望之河、爱情之河,它既是中国千年传统的符号,把中国文学中的生命悲情表现了出来,也投射了作者在现实中的遭遇和内心情感,注重人性的思考。小说里有一大段描写,是金河提出了救人的办法,可跟他们同船的人不是拖后腿,就是诽谤。余秋雨表示:“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但故事还是美好的,甚至没有一个坏人。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2008年,余秋雨策划了一个音乐长剧《长河》,这本书也是从舞台到剧本,再到故事几次延伸的归结性结果,只不过剧本注重舞台效果,小说更注重人文思考。(推荐书友:江根梅) 《皮囊》 作者 蔡崇达 出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期 2014年12月 当《皮囊》这本书摆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几乎忘了是什么时候买的它。对于作者蔡崇达,我也是刚刚通过此书得知,但这本书关于“人”的剖析解读,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探讨,让人不由自主对作者有更深的期待———当然是期待看到他更多的文字。 读这本书,本身不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书中有太多沉郁,有太多痛与遗憾。但读完后,却会让人有一种与以往读书不一样的通透感。“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是的,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蔡崇达写的,就是他身边的亲人、友人,那些他曾经最在乎的人。光阴将人细细雕刻,书中呈现的人物,他们各自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分别来自他们各自的境况与命运。作者将这些走过他的生命的人生细数,展示的是他对人生的理解。这本书,越写到后来,他自己越是有种感觉,感觉写作此书已成为他“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了。”从写第一篇《残疾》开始,从写父亲开始,他就生出一种紧迫感: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那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的人。我想,对于我,此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我恍然懂得了,每一位参与堆砌文字的人,就是在探索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在发现人的秘密,并且提醒读者:珍惜彼此,温暖彼此。(推荐书友:沈春儿) 《无聊的哲学》 主编 拉斯·史文德森 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期 2010年1月 “如果无聊是可以测量的,那么我要说,今天无聊的数量比以往要大得多。”米兰·昆德拉在《身份》中如是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传道书》中所阐述的“一切均是虚无。已有的事,后来必将再有。已做的事,后来必将再做”得到越来越多现代人的认同。正如司汤达在《论爱情》中所说的,无聊攫取了一切,甚至自杀的欲望。 何谓无聊?昆德拉认为无聊来源于重复,所以他将无聊分为三种,分别是消极无聊如漫不经心地打着呵欠,积极无聊如沉溺于某项爱好,反抗性无聊如打碎橱窗玻璃。加伯格称之为“精神性的冷淡———一种已经侵入意识的冷淡”。 我们害怕无聊,因为无聊的时间不是为我们所用,而是囚禁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想要完全摆脱无聊,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同样一件事情,对有些人来说无聊,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并不必然无聊。甚至对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状态,感触也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也许无聊的病症并不是因无事可做而感到乏味,而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痼疾———感到没有事情值得去做。无聊是个人意义缺失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一切事物与行为都以完全符码化的形式出现,而我们作为浪漫主义的承袭者却坚持着个性化的意义。只有一个怀疑的灵魂,才会感到实现自我的必要。 学会与无聊和平相处非常重要,唯一的疗法是工作,而非享乐。不得不钦佩罗素很早之前所下的言论:“我相信,无聊曾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动力之一,在今天的世界更是如此”。在无聊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反思自身人性的视角。(推荐书友:洛风)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书友QQ群:98906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