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节,“抢红包”成为网上最火爆的游戏。互联网巨头携巨额“红包”强势来袭,各路明星和商家也纷纷参战,亿万网友猛戳手机屏幕,好多人一无所获却依然乐此不疲。“抢红包”一时风行,有分析认为,一是网民时间成本低,二是国人喜欢热闹。笔者以为,其中还有文化根源。 作为传统年俗之一,“红包”本是讨喜纳福的吉祥之物,最早曾有“避邪”之用,后来逐步有了企望“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功能。传统文化中,“红包”一般是长辈送给未成年的晚辈,寄托着祝福和期盼。清代诗人吴曼云有首《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诗中,孩童收到“红包”的喜庆和愉悦溢于言表。 随着时代变迁,“红包”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步异化,成为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展“温情公关”的道具。满载爱意的新年“发”红包习俗,演变成充满功利心和铜臭味的节日“送”红包陋规;收受“红包”的重点人群,也由天真烂漫的少年转为手握公权的大官小吏。在“礼尚往来”的幌子下,一些掌权者对各式“红包”来者不拒,习以为常。在曝光的广东乐昌市“塌方式腐败”串案中,72名官员逢年过节竞相收送“红包”礼金,市委原11名常委有9名涉案,红包腐败蔓延之广、为害之烈触目惊心。有鉴于此,中央抓小问题、做大文章,将收送“红包”礼金作为整治重点,曾经愈演愈烈的“红包满天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对此,群众已有切身感受,也不禁让人对“红包”文化回归本义充满期待。 有意思的是,在“腐败红包”式微之时,网络巨头发起的“抢红包”大战却异军突起。俗话说,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商家向网民慷慨派发“红包”,并非简单的“有钱就任性”,其“醉翁之意”在于吸引网络流量,抢夺客户资源,增加市场份额。网民热衷参与这一营销味浓厚的游戏,固然有闲得慌、图热闹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他们乐于享受被商家尊重的滋味。毕竟对普通市民来说,现实生活中很难有机会“收红包”。由此观之,红包由“送”到“抢”,一字之差,实质迥异。另一方面,商业巨头展开竞争,逐步摒弃过去那种不找市场找市长、“红包”只飞官员家的做法,而更注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千方百计吸引亿万网民即潜在消费者参与,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红包红包满天飞,你为谁妩媚,谁为你憔悴?笔者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春节能真情越来越多,喜庆越来越多,让“红包”文化和节日文化回归祝福和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