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昉 全国文明城市是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创建城市文明,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项荣誉,创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积累文明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生活品质,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宁波的文明创建荣膺“四连冠”,可谓实至名归。 新老宁波人的融合。城市精神在于它的包容性。外来务工人员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外来务工人员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共同谱写“爱心宁波”,自我演绎“打工文化”,努力成为“打工明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生活底层走进公众视野。通过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实行“同城待遇”,使500万新宁波人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创造了新的城市文明。 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文明创建是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步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城中村和失地农民。如江东新城社区是在东部新城建设中,由五个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形成的。这些“洗脚上田”的农民,虽然实现了“身份转换”,但还保存着不少原先的生活习惯。有些村民把社区里设置的休闲椅搬放在一起,有的在社区空地上种些庄稼,有些村民把被子、衣服、拖把拿到河里洗。社区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促使他们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现在他们能遵守一定的秩序了,社区空地上种的庄稼是他们自己清除掉的,他们还发起“保护母亲河签名活动”,不在河里洗东西了,从而使城市文明移植到了这块土地上。 爱心与文明的互动。宁波是座文明城市,宁波又是座爱心城市。文明城市这块牌子虽然很重,但“爱心城市”的称号同样值得珍重。宁波因爱心为人称道,爱心为宁波文明城市的创建加分。生活在宁波,最直接的感受是,文明源自心中有爱,爱心与文明与日俱增。一个人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爱心,一定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对一座城市来说,爱的资源蕴藏越丰富,这座城市就越文明。宁波正是把创建文明城市与建设爱心城市结合起来,使创建工作更有成效。 政府主导与市民主体的共振。宁波的文明创建,是历届政府接力完成的:一是常态化,城市文明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创建工作始终保持了一种常态。二是均衡化,既重视主要街道,也过问老街小巷;既重视新社区,也关注老小区、城中村的改造;既重视中心区域,也解决城乡接合部的问题。三是精细化,着力于“落细落小落实”。而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使城市文明创建水准得到有效而长久的提升。我市开展的全民学礼仪、文明礼让斑马线、24小时动态保洁、文明创建自测自评、市民“挑刺、诊刺、拔刺”等行动,则是市民的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