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政在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商杯”宁波市首届十佳公益项目评选初评结果出炉

请广大市民参与投票

  日前,“甬商杯”宁波市首届十佳公益项目评选委员会评出21个宁波市首届十佳公益项目入围项目。从今天开始至3月22日,广大市民可以为心仪的项目投上一票,组委会将会根据市民投票和专家意见,评选出十佳公益项目。

  据悉,“甬商杯”宁波市首届十佳公益项目评选活动是去年12月22日启动的,由宁波市社会组织促进会、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宁波市两新党务工作者协会主办,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承办,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冠名。

  选票请寄往: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海曙区环城西路南段95弄白云公园内),邮编315000

  1、“华茂·彩虹行动”项目

  2、“温暖衣循环”项目3、“名医下乡直通车”项目4、“橙色生命圈”项目

  实施单位:华茂教育基金会

  项目介绍:本项目是华茂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以“彩虹”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活动秉持“同城同行,互学共享”的主题,旨在通过活动架起“小候鸟”与城市孩子之间平等交流、互学共享的桥梁,搭建一个城乡学子互帮互助的爱心平台。项目围绕留守儿童这一关注对象,已衍生出“彩虹”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主要包括彩虹夏令营、彩虹助学、彩虹·宏志班、彩虹1+衣、彩虹工坊等子项目。项目开展至今,已有168名的宁波小主人和168名小候鸟免费参加7天彩虹夏令营;“彩虹助学”助学23名,在两所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彩虹志愿者基地”,赠送衣物和图书;与教育局联合创办“彩虹·宏志班”,已有40名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学子免费就读华外学校;向青海玉树、贵阳育蕾学校、甘肃陇西等地捐衣1100多件;并通过蛋糕DIY、甜点义卖的方式募集款项,全部用于帮助留守儿童。

  2、“温暖衣循环”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统筹在海曙安泰社区、江东白鹤社区、江北大庆社区、北仑玉兰社区、奉化锦屏街道、江北迷你4S店、余姚春秋国际旅行社、宁波居士林等8处设立旧衣回收点

  项目介绍:本项目是为了让城区闲置服装再循环利用,传递爱心。通过在社区设置旧衣回收捐赠点,整合民间公益组织和义工力量,接收市民捐赠闲置的8成新以上衣物、再经专业公司清洗、消毒后送给有需要的群众。截至2014年12月15日,有430余人次的慈善义工参与旧衣接收、整理、打包等活动,接收近50余吨旧衣服,分17批共44.6吨衣服发往内蒙古、青海、甘肃、贵州、四川等贫困地区,以及云南、湖南等受灾地区。另有一部分直接分发给了外地来甬的务工人员、环卫工人。

  3、“名医下乡直通车”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市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员会、宁波市医学会和各县市区老龄办

  项目介绍:本项目由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牵头,携手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员会、宁波市医学会和各县(市)区老龄办,根据偏远山区群众的实际需要,提供名医医疗义诊、医学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咨询、农村公共卫生指导等服务。项目入选“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服务项目”。活动开展两年来共走进了21个乡镇(街道)的28个行政村,共派遣全市各大医院医疗专家108人次,接待患者6092人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8场次,吸引近1000名村民听讲,并向5439人次赠送了常用药品11.7万余元。此外,“菲特”台风重创宁波后,项目紧急调配资金,将10.52万余元的药品送到市区周边受灾较重的12个乡镇(街道)的22个村(社区),当地1467名群众直接受益。

  4、“橙色生命圈”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项目介绍:鉴于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溺亡事故发生,设立“橙色生命圈”项目,主要通过活动宣传,购置救生圈等救生器材,安放在易发、多发溺水事故的水域周边,安排人员巡视等方式,早发现、早消除儿童溺水事故隐患。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施救人员能够借助救生器材迅速地实施救助,防止和减少溺亡事故,也最大限度地保障施救人员的自身安全。项目通过市红十字会在市政府采购网上招标购买了3030套救生器材,请市水利局制定了分发方案,安放在全市溺水事故多发、易发河道及水库等水域,如鄞州区将救生圈分布在387个点,宁海县将救生圈分布在200个点。项目志愿团队对救生器材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巡查,受到了居住在安放水域周围的居民及水域管理方的欢迎,受到了我市各大媒体的关注。

  5、“牡丹恒爱”公益编织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牡丹恒爱公益编织站

  项目介绍:牡丹恒爱编织站以各类手工编织品为基本产品,有计划地将毛线等原料分发给爱心编织队的成员,成品由编织站统一回收。不同类型的编制品,按照不同的价格,以计件制补贴编织队内的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以及残疾人,并且建立奖励机制。项目入选“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服务项目”。除了展开传统的爱心拍卖和义卖外,积极尝试“社会企业”模式,使公益产生更大的效益。项目运作至今成效良好,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编织队伍,一个创新的管理团队,一套社会企业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参与成员发展到96人,包括下岗失业女工、残障人士及困难家庭成员等,从该项目直接受益的低收入群体180余名,孤残儿童900余名,困难老人1680人次。 

  6、宁波市户外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市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

  项目介绍:宁波市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自组建以来,执行了各类救援、培训、安全保障等各类志愿服务100多次,出勤1200余人次,如2012年抗击“海葵”台风、云南彝良地震物资支援;2013年火车东站春运“寒夜送温暖”、雅安4·20地震救援、抗击“菲特”特大洪灾;2014年协助鄞州警方多次搜救山林迷路登山者、协助象山警方搜寻采药失踪老人、云南鲁甸8·3地震救援等等。2014年自筹资金建立了宁波首个民间救灾备灾设备物资仓库,结合宁波本地应急救援需求添置设备,并实施统一标识、统一存放维护,积极探索救援资源联盟组织共享。

  7、关爱马路天使爱心早餐项目

  实施单位:浙江太阳花公益发展中心

  项目介绍:项目由浙江太阳花公益发展中心(系江东区“创二代”联谊会发起成立)开展,通过江东辖区内“华必和”餐饮门店,每天向100名环卫工人提供100份免费早餐,至今已持续21个月,累计出资36万元。项目实施后,受到环卫工人的好评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2月市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爱心早餐项目,作为全市环卫工人爱心早餐普惠政策出台的源头,此公益项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太阳花公益”已经成为“创二代”群体担当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通过公益项目实施,一方面使“创二代”群体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责任担当,提升了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呼唤社会、舆论更加关注需要关爱的群体,宣传尊重劳动、促进文明的新风尚,不断形成助推“中国梦”的社会正能量。

  8、“红蚂蚁”志愿服务项目

  实施单位:江东区社区邻里中心

  项目介绍:“红蚂蚁”志愿服务项目是江东区社区邻里中心跨出社区、服务社会的一项民生服务公益项目。通过“红蚂蚁”志愿者提供具有相对专业性的技能服务,在紧急救护、老年人法律咨询、老年常见病护理及日常保健、老人营养饮食、老人心理疏导、爱心天使生命关怀进社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志愿者缺乏专业服务技能的难题,提高了志愿者为老服务的质量,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小徐应急服务项目

  实施单位:江北区翠东社区

  项目介绍:项目为社区内孤寡独居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提供小家电检查维修、帮助行动不便者购买急需用品、配药、管道疏通维修、抽水马桶维修、电线线路检查、更换灯泡等日常生活服务,全年无休。项目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肯定,小徐和其所带领的团队认真做好每一次服务的档案记录。该项目已持续3年多,累计服务居民700余人次,得到了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用居民王奶奶的话说,小徐工作室像“儿子”一样随叫随到的服务,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小徐应急服务工作室能够作为标本供其他社区复制,有这样的工作室长期扎根基层社区,其针对性的服务将有效提升弱势群的归属感、安全感,进而维护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10、牵手流动公益伞项目

  实施单位: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

  项目介绍:为了缓解市民出行突遇大雨带来的不便,于2012年4月启动“牵手公益流动伞”项目,在宁波市区和鄞州区的主要公共场所、社区、车站等人流集散地设置借还点,投放公益流动伞,市民可随时借用,异地归还,这种类似公共自行车的公益循环链,在便民的同时传递了爱心,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建设有效公益伞借还点1703个,投放公益伞141800把,服务超过30万人次,以“我献爱心你用伞,用好完整就送还”的诚信理念,营造宁波城市文明氛围。项目持续时间长,项目资金有保障,市民喜闻乐见,适应当下社会需求。该项目已经在宁波乃至浙江、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众多机构、企业纷纷仿效并参与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公益示范作用。

  11、“红牡丹”中国书画国际公益教学项目

  实施单位: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

  项目介绍:创建于2012年10月,坐落于宁波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的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是我市首个面向国际友人的社会公益组织。自创建以来,“红牡丹”项目接待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外籍人士参与体验中国书画学习,参与宁波地方文化交流活动。海外民众在文化体验中,爱上了宁波、爱上了中国。《求是先锋》、央视国际频道、央视新闻频道、《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文化交流》、《浙江日报》、《浙江文明网》、《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传媒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12、“天使味道”心障人群社会融入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天使味道食品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本项目致力于为心智发展障碍人群最大程度融入社会服务,以烘焙技能培训为依托,成立社会企业———宁波天使味道食品有限公司,让更多的心障人士在这里快乐就业;并致力于把已经完全掌握烘焙技能的心障人士推荐到其他烘焙企业就业,从而形成从培训到就业的良性循环,成为可持续性公益。项目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培训心障、残障烘焙技能百余人,并已吸纳7名心障人士成为正式天使员工,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项目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多家媒体曾大篇幅报道本公益项目,媒体涵盖宁波地区各大报纸、电视、期刊;华东地区部分知名期刊等。该项目赢得了众多社会组织的关注和效仿,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多地社会组织到天使味道考察,并表示希望引进天使味道公益项目。

  13、修建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同泰嘉陵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通过“修建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项目,为曾经抗击日本侵略,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们,建造一个特殊的墓园区。邀请国内的艺术家为纪念园进行规划和设计,为健在的抗战老兵制作真人雕塑,为逝去的老兵提供墓位,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住这群人和这段历史,供广大百姓凭吊和纪念,成为一个激励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启动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宁波及浙江的关爱抗战老兵组织积极参与,云南远征军群雕作者、著名雕塑家李春华响应来园协助规划设计,著名抗战专家方军、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参与抗战老兵园建设。先后组织了抗战老兵纪念摄影展,寻找浙江抗战老兵,赞助报告文学反映抗战老兵题材《最后的尊严》的出版,修建飞虎队纪念馆宁波分馆,修建抗战飞虎英雄周训典纪念馆,抗战老兵叶清方入园等。

  14、“送粥奶奶”陈杏娣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实施单位:北仑区玉兰社区

  资助单位: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微科光电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是全省首支以人名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涵盖不同国籍不同背景,旨在通过爱心服务,加强中外沟通,构建融合和谐的社区。“送粥奶奶”陈杏娣寒冬为排队购买回家车票的外来务工人员送热粥,项目以此为契机,利用社区丰富的国际资源,成立“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服务队从最初的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到服务特殊困难群体,再到服务广大有需要的居民,将志愿活动深入到每家每户。从送爱心粥、慰问敬老院老人、看望阳光学校儿童等服务特殊群体,到为中外居民提供各项便民服务和社区参与机会。项目希望通过服务队的志愿服务,吸引更多有热忱有爱心的中外居民加入其中,提高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品位与档次,提升社会影响力。

  15、听世界———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项目介绍:“听世界”公益项目由宁波大学学生于2013年创建,通过发放MP3并对其进行维护,由志愿者点对点对为盲人朋友服务。根据盲人朋友的个人爱好,定期更新内容,努力做到“量身定制”。“听世界”项目自开展以来,志愿者先后走进宁波聋哑学校、81890光明俱乐部、江东区残联等为350多位盲人朋友送去有声读物,并开创了“听世界”影院,把多彩的电影讲述给盲人朋友听,开启盲人朋友新的“阅读”方式,服务受众占宁波盲人群体的10%左右。项目致力于改善身边盲人朋友的生活质量,努力把服务盲人的活动常态化,并逐渐引发社会对盲人这个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

  16、“爱心货架”项目

  实施单位:宁海县跃龙街道五丰社区

  项目介绍:本项目针对辖区老年人多、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特殊人群多等现象,开放了宁海县首家“爱心超市”。通过向社会招募组织爱心志愿者,成立了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轮流为爱心超市义务值班,确保超市时时有人、日日开放。社区爱心超市启动以来,已接收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各项款物捐赠60余万元。同时,社区内的90多户困难家庭可不定期领取爱心币,随时随地到爱心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截至目前已发放爱心币32400元,发放爱心物资40余万元,受益居民10000余人次。

  17、绿丝带“1+e”公益帮扶项目

  实施单位: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协会

  项目介绍:秉承绿丝带“爱的奉献”,“1+e”项目组诞生。该项目旨在帮助低收入家庭或因意外和因病致贫家庭中的在校学生。通过将个人的力量凝聚成团队的力量,关爱困境家庭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应急之需,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辅导,为象山县境内低收入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直接服务40人(其中高中生7名,初中及小学生33名)。项目在实质性解决孩子们物质欠缺的同时,引导困境家庭学生懂得感恩回报,感受到生活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18、“悬壶剡溪”爱心义诊项目

  实施单位:奉化市“锋之社”爱心服务协会

  项目介绍:偏远山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突出,很多老年病、慢性病病情往往被耽误,急需一支长期深入偏远山区,为当地村民提供免费送医送药义诊服务的队伍。“锋之社”从2012年开始,两年来一直坚持每个月至少一次深入奉化偏远山区开展免费送医送药爱心服务。截至2015年1月,已为20余个偏远自然村开展了义诊服务,累计服务人数5000余名,免费送药10万余元。2014年9月起,又增加了关爱老人、关爱山区儿童两个服务组,关爱老人组主要针对奉化周边的五保、孤寡老人,儿童组针对山区贫困儿童,活动时间也是每个月一次。至今已经先后在溪口敬老院、萧王庙敬老院、真心敬老院、东岙小学等地开展了爱心服务,服务人次超过500多人,累计赠送物资2万余元。

  19、“青瓷瓯乐”进社区项目

  实施团队:慈溪市民族乐团

  项目介绍:青瓷瓯乐历史悠久,是千年留传的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以传承普及瓯乐为目的的展示展演活动,并进行视频宣讲、教学结合、邀请观众参与体验及同台演出,在寓教于乐中传承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年来,分别在慈溪市15所中小学校及13个社区开展“非遗文化———青瓷瓯乐”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从年仅8岁的垂髫儿童到70多岁的耄耋老人,3万多人近距离接触青瓷瓯乐。许多市民众及中小学生看了瓯乐表演后说:“真没想到我们的老祖宗如此聪慧,不仅开创了青瓷伟业,还流传如此精美的青瓷瓯乐。”活动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及校园素质教育内容,又增进和激发了广大市民与学校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

  20、社区防减灾自救互救项目

  实施单位:余姚市长三角公益救援中心

  项目介绍:本项目旨在提升社区综合减防灾能力,培养居民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的预防、自救和互救能力。目前已针对各类人群开展防溺水、防踩踏、汽车安全出行、防台抗洪、水灾火灾地震事故预防、自救和互救等宣讲培训20多场,灾害救援演练两场,通过报纸、光盘、自媒体等形式广泛传播,并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减防灾博览会并在展会现场进行了演示,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得金奖,是全国应急救援类项目3个金奖之一。

  21、“相信爱”公益主题宣传项目

  实施单位:宁波广电集团经济生活频道

  项目介绍:“相信爱”是宁波广电集团经济生活频道的核心理念,三年来,“相信爱”公益主题宣传项目每年举办五十多场大型公益性地面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已有近百万人次的群众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通过公益宣传和主题活动募集到的爱心善款已达550万元,全部用于公益项目投入;累计有万人次的观众专程上门捐款。2014年,“相信爱”公益主题品牌项目推出了大型媒体公益行动“相信爱·中国行”,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筛选有价值的公益项目,实现针对性的帮扶。“相信爱·中国行”第一站“甘肃陇西行”为陇西学生急需的“爱心水井”和“温暖午餐”两个公益项目筹集资金近六十万元。“相信爱”公益主题品牌项目被评为2014年度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同志对此作了专题批示,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 杨静雅 通讯员 马洪波 邓天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