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触摸大师的高度

———《再寻麒麟童》创作笔记

  王 静

  本来写宁波文化名人、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我就不敢懈怠;国粹京剧的艺坛像一泓幽蓝的潭水,深不见底,而我是京剧的门外汉,我自然更无法懈怠;再说此项目又是宁波市文联、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选定,我亦不能懈怠。那怎样从网络显示的90多万条相关信息,现有个人传记、艺术研究、纪念专著不下20种的情形下,来创作宁波特色的麒麟童作品呢?我开始了寻找,寻找细节,寻找故事。

  再寻麒麟童,我从发黄的老报纸中寻寻觅觅。从1905年走到1949年,又从当今翻回到1949年,《申报》、《上海宁波公报》、《甬报》、《时事公报》,从甬沪两地的旧报刊中不断寻找。

  再寻麒麟童,我在湮灭的老戏台上寻寻觅觅。自上海往北京,又自北京下杭州,做着由图纸到大地,又从大地到史料的时空穿越的寻找。

  再寻麒麟童,我还在离散的人群中寻寻觅觅。从乡亲到至亲,从弟子到同事———那是一种缅怀、追忆甚至是剥开已愈合疮口似的寻找。

  这样的寻找,为的是寻找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生命本源,为的是寻找从一个“小童串”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艺术轨迹,为的是寻找大师的凡人故事。

  如今,《再寻麒麟童》一书出版已有三载,而寻找的故事犹如发生在昨日,尤其是人物的访谈。媳妇黄敏珍是伴随大师走完戏剧人生的唯一亲人,她讲述的大师故事不知多少次让我的眼眶湿润,因为周信芳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哪怕蒙难之际,“开除党籍”之时,周信芳默默地听完宣读文件说出“我不同意!”四个字,那气派犹如他演徐策所唱的“湛湛青天”那般。

  年过八旬的张丙昆当过周信芳的五年艺术秘书,这位面容清癯的老人,讲述了跟随周信芳的过往岁月。其中周信芳的“艺术嘛,就要认真”和“你怎么每句都唱得一样呀”之类的戏外话语,大多鲜为人知,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汇成了戏外的大师形象。它们与麒派弟子童祥苓的口述故事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周信芳的戏剧理论:“学习流派不能死学,要活学,不要只学形式;要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长处结合起来,不要把自己的基础和长处都扔了。”

  《再寻麒麟童》约访了知情人物20多位,其中就有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传承人之一尚长荣。尚先生谈到了父亲尚小云与周信芳的交往友谊以及他们对德艺双馨的共同追求。

  中国剧协党组书记季国平先生访谈的主题是“艺术土壤”。季先生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是文学博士,又从事文艺管理和文艺研究、戏剧评论工作,虽然自谦不专门研究麒派艺术,但他从中国戏剧到单一京剧艺术,从周梅时代到当下的艺术土壤,阐述有条不紊,观点鲜明。其间,我们的访谈几次被央视记者的电话或来访者的门铃打断,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所述主题的层层递进,而且越说越精彩。之后,他又提供了有关资料,甚至在出访塞浦路斯、以色列期间,审定了我整理的口述稿。

  采访刘厚生先生是我最迫切的愿望之一。刘老与周信芳曾经同事过,还是周先生的入党介绍人;刘先生还是《中国京剧百科全书》“周信芳”条目的撰稿人,《麒艺丛编》刊登了刘先生的一系列文章……我第一次打电话联系他时,电话那头说,刚出院,能否晚几天。20天以后,我终于握住盼望多日的老人的手……刘老很健谈,思路敏捷,话题围绕周信芳的麒派艺术特色及周信芳其人其事两大主题层层递进。就当下的麒派艺术研究而言,刘老是较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而访谈间,刘老时常把自己引用他人观点的内容作一一说明,这让我对这位年过九秩的学者更加敬仰。“厚意深情为国民,生平驰笔美和真”,这是人们对刘老的评价。

  撰写京剧大师,采访研究大家,于我仅仅是写作或是采访吗?虽然《再寻麒麟童》的创作十分艰难,然而这是艰苦并快乐的过程,是寻与追的过程———“寻”不折不挠的大师精神,“追”爱国爱乡的游子足迹。正是这个寻与追的过程,让我触摸到大师的高度。

  谨以此文纪念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诞辰120周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