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体新闻/三江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浙派人物画呐喊的“老军卒”

———访著名画家冯运榆

  图为冯运榆在画展上。(记者 周建平 摄)

  本报记者 陈青

    “来宁波办画展,是想把我的艺术成果展示给大家。浙派人物画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了解、支持。宁波有一支优秀的浙派人物画创作队伍,我们将互学共勉,锐意创新,为弘扬、振兴浙派人物画作出贡献。”前天,“大道———冯运榆浙派人物画艺术展”在宁波美术馆展出,年过七旬的浙江画院实力派画家冯运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就是为浙派人物画呐喊的老军卒。”

  奋勇前行的痴画者

  冯运榆年少时考入浙江美院附中,而后直升浙江美院。意气风发的冯运榆曾在日记中豪言:“我要站在喜马拉雅山巅俯瞰全世界”。然而那个被扭曲的年代,却将冯运榆从顶尖学府的佼佼者变成了山区小镇一名电影放映员。“我的艺术年龄由此缩短了好多年。”提起这段经历,冯运榆叹息道。上世纪80年代初,他才调到浙江画院从事专职美术创作。

  “那时候我已经40岁了,以水墨意笔创作了大型历史画《大运河》和《辛亥前夜》;1984年创作的《童心》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冯运榆说,面对开放形势下汹涌而来的现代艺术思潮,“画家都面临着如何重新确定自己艺术风格的问题,此时浙派人物画创作停滞,我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此后的30余年里,冯运榆潜心采风、创作,尝试了水墨意笔、工笔、装饰、石刻、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且广泛涉猎民间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力求中西合璧,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1997年,他出版了个人画册并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我一直在求索中,尝试将通俗艳丽的民间艺术与高雅清逸的水墨艺术融合在现代构成的绘画空间中,提炼民间艺术图式符号等等。1999年,我去了西藏采风。”

  2002年到2005年是冯运榆少作画、多思考的一段岁月,感悟之后的他,“铁定于复归浙派人物画的求索中”。

  “翻开中国绘画史,中国人物画有1000多年的衰落。60多年前,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创立浙派意笔人物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一座丰碑并波及全国。”坐在宁波美术馆展厅的长凳上,冯运榆娓娓道来,“他们都学过西洋画,造型能力强,结合中国传统笔墨展现现实生活,中国意笔人物画表现的模式就确立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由新中国培育而形成光焰灼烁的艺术高峰。”

  新世纪的艺术急行军

  2006年春,冯运榆开始了“艺术急行军”。

  “1999年的西藏之行让我获益良多。世界屋脊回荡着远古的呼唤,善良的藏民淳朴如同湛蓝天空,强悍得如同磐石铸铁,这是我水墨定位一试笔锋的好载体。”冯运榆说,浙派人物画重视传统、讲究造型、强调反映生活,但如今这一优势在弱化,技法性、习作性、小品性的画多了。江南浙土出了近代中国画史上许多著名大师,浑朴的吴昌硕,刚劲的潘天寿,苍厚的黄宾虹等,“我们要在他们的苍茫雄阔上加以深化、发展。这种理念使我执意坚持浙派人物的初衷,在造型上仍守具象写实,在个性化刻画上更注重形神兼备,笔墨上坚持用笔敦厚、沉着、变化和写意,并注重整体效果,注重人物与景的良好结合。”

  刚劲、雄浑的笔墨,是学院派画家数十年积累深厚功底的优势展现,历尽沧桑、纯朴憨厚的人物形象,是画家对生命感悟的艺术诠释。冯运榆遵循浪漫写实主义宗旨,炉火纯青的艺术积累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神山》,终年晶莹的神山,是蓝天下不敢直视的圣洁光芒。转山的信徒,有长长的发辫,酡红的容颜,人物与背景完美融为一体。

  ———《文面女》,女人脸上的纹饰是神秘的民俗,妈妈背着孩子朝圣,目标是布达拉宫;画面既是写实的,又打破了写实的处理。

  ———《人生沧桑》,遍布沟壑的是一张不能忘记的脸,每一道皱纹都是一个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卓玛系列,藏族少女沉默无语和静静思考渗透在画中人物的形象和画面整个气氛之中。画中浸透出的沧桑与深邃,辽远与力量,壮美与高洁,令人震撼。

  ……

  冯运榆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获得赞誉。

  浙江画院前副院长顾生岳先生如此评赞:“作品大气磅礴、浑厚华润,笔墨深沉有力,人物生动传神”。

  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先生说:冯运榆的作品多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形象刻画深入而生动。尤其是他所作的表现藏族人民生活题材的作品,更为成功。

  中国美院前副院长宋忠元说:在冯运榆以“藏族风情”为素材的大量作品面前,你能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创作激情,他在人物画的造型与笔墨融合这一课题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美院教授王庆明把冯运榆定位为“浙派人物画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坚定的捍卫者和实践者,是浙派人物画的中坚。”

  资深美术理论家杨成寅认为,冯运榆的画具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强大能力,创造出来的形象都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中国美院教授黄发榜先生说:“观赏他的作品会感受到一种横空出世的震撼。”

  深情寄语浙派人物画家

  “意笔人物画很难啊,年轻人现在对毛笔在宣纸上画画越来越陌生了。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担起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浙派人物画呐喊!现在我的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以用来做一些宣传、弘扬的事。”他对记者说。

  为促进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冯运榆主持召开了关于传承、发展浙派意笔人物画的学术研讨会,还邀请曾在浙江学习和工作过的国内名家如冯远、刘文西、刘健、杜滋龄、李山等参加画展,并与省内梁平波、吴永良、王庆明、吴山明、王赞、尉晓榕、池沙鸿等26位名家汇聚一起,展示各自在沿着浙派人物画历史轨迹而发展的创作新成果。“这个活动搞了以后,吸引了美院的不少年轻人,大家看得很认真,但是要真正掌握浙派意笔人物画的技巧、意趣,还是要下功夫的。”

  在冯运榆看来,“你唱你的戏,我唱我的调”,发展中国画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中国这么好的有代表性的水墨体系,一旦衰落了,还谈什么伟大的民族复兴?为了振兴伟大的中华文化。我这名老军卒愿意继续参与‘鏖战’。”   

  冯运榆还提到在宁波办展览的一大原因:“宁波有一支优秀的意笔浙派人物画创作队伍,如何业琦、陈亚非、叶文夫等,他们很不容易,在基层一边工作一边创作。画人物市场效应不是很好,我很钦佩他们的坚持;这次来要和他们一起认真探讨浙派人物画继承、弘扬、发展等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