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早餐馆忙活的张佩兰。 (黄丽娟 摄) |
本报记者 黄丽娟 通讯员 沈莹 都市的巷弄里,“埋伏”着很多故事,有些转瞬即逝、水过无痕,有些却“活”在街坊口中,被津津乐道。在江北中马街道浮石社区西草马路上,阮氏早餐馆的63岁老板娘张佩兰的故事则属于后者。19年前,她从一个下岗职工起步,再创业开设早餐店,到如今她的早餐店不仅被列为“示范店”,还是江北区“百店·汇爱公益共同体”之一。 这一切跟张佩兰的“热心肠”分不开,以至于有人一有困难就会想到,“找阮氏早餐馆的张姐帮忙”。 “饿了,就来店里吃” 1996年的冬天,阮氏早餐馆开业不久,一位衣衫褴褛的70多岁老人,在店门口一直徘徊。张佩兰见状,贴心地问了句“是不是饿了?”老人点了点头,张佩兰赶紧下了碗牛肉面端给他。等老人吃好要走时,张佩兰又掏出10元给他,叮嘱说:“你要是饿了,就来我店里吃。” 之后的几天,张佩兰心里总惦记着那位老人,时不时往店门口瞅。“一个月后,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朝店里张望,我认出来后赶紧跑过去问他是不是饿了。”张佩兰很激动地讲述着,“他却摇了摇头,说来跟我道别,他要回老家了。” 张佩兰心想,老人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再三询问后,才得知老人被狗咬了,腿上多处伤口,没有钱医治。张佩兰赶紧掏出300元,将他送去防疫站打针,剩下的钱给他做生活费。后来,张佩兰知道老人常住的桥洞后,还常让店里伙计送吃的过去。 那年冬天,老人要回老家过年了。临走前,他拎着一袋花生和一些苹果再次来到店里告别,并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要还给张佩兰,祝福她“身体健康,生意兴隆,女儿考上重点大学”。 最后,张佩兰收下了花生和苹果,把钱塞了回去。“老人的祝福,我如今都实现了。”时隔多年,这件事还牢牢记在张佩兰心里,“我很感谢他,也让我更加乐意去帮助他人。” 被人托付是一种幸福 周边的店换了一家又一家,阮氏早餐馆则已存在了19个年头。张佩兰更是将早餐店变成了一个助人的“舞台”。 有一次,社区里的徐大伯由于老伴生病住院,其眼睛又不太好,吃饭成了大问题,于是向张佩兰求助,希望店里能帮他每天烧两三个菜。张佩兰立即应承了下来,还不愿收钱。社区里的另一位林师傅,得了重病,没有工作,靠低保生活,生活过得紧巴巴。只要他到店里吃早餐,张佩兰一般不收钱…… 对于帮人,张佩兰有自己的原则,“只要我有能力的,就尽力去帮。但是如果有人自甘堕落,那我会有条件地去帮。”6年前,一位只有几面之缘的离异女士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半夜割腕自杀,被救回来后,一时没钱便在医院打电话向张佩兰求助。张佩兰立即赶到医院,帮她付了医药费并提出,“我会帮你,但是你不能再伤害自己。” 如今,张佩兰的“热心肠”早已在街坊邻里传开了,她还因此当选过江北区第八届人大代表。求你帮忙的人多了,会不会带来很大压力?张佩兰坦然地说,“压力肯定会有的,但是能被人托付也是一种幸福。” 今年3月初,张佩兰加入江北区“百家·汇爱公益共同体”,成为定期开展公益活动的服务商。张佩兰也没细问具体要做什么,就满口答应了,“无非是帮助人的事,反正平时一直都在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