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都市新闻·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应农村变社区 百姓生活大变样

  建成后的洋江水岸小区效果图
  “村改居”后,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
  下应街道“周日文化”活动

  本报记者 王博 吴华清 通讯员 施莎璐

  发力新型城市化,谋划“生活品质之城”;布局城乡融合,瞄准“生态休闲之城”。   

  在鄞州下应,一个“新型低碳城市示范区”轮廓日渐清晰:生态、居住、商贸、文化、休闲、教育、旅游,亮点萌动。下应街道,不仅是鄞州城市发展的十大功能区块之一,也成为宁波东南片“村改居”的一个缩影。

  “村改居”

  农民过上新生活

  前不久,下应街道村民王师傅等人饭后踱步到洋江水岸一期建筑工地,见眼前的新楼房又“长高”了,想到自己的孩子即将上中学,要是考进鄞州中学,那以后就可以直接在家门口上学了,真的方便很多。

  洋江水岸一期位于下应大道的东侧,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共有19幢住宅楼,最高的33层,最低的也有18层,住宅都是电梯房,小区采用高智能化管理模式,绿化率高达39%。

  按照计划,洋江水岸一期将于2016年下半年交付。届时,下应街道姜村、胜利村、河西村、东升村的2800多户村民将和王师傅一样,乔迁新居,享受现代化小区带来的“高大上”生活。

  “我们洋江水岸小区这样丰富的户型结构设计,在全市都是罕见的。”下应街道城建科科长钱银龙表示。洋江水岸小区的设计非常用心,户型结构是根据百姓需求反推而来的,9种户型,面积55平方米至135平方米不等,充分考虑了村民的实际需求。

  下应街道的9个村中,有8个村正在陆续拆迁。目前“村改居”项目所涉及的8个村共完成16块土地的净地交付,累计实施拆迁项目35个,其中重点项目9个,2014年完成拆迁签约595户,签约面积25.92万平方米。

  在不久的将来,下应将有3300户村民被陆续安置到洋江水岸、景湖、史家码、江六等小区内,住进“擎天大厦”,实现“村改居”的华丽蜕变。逛超市、看大片、泡咖啡、跳广场舞、上兴趣培训班,村民们足不出“城”就能满足消费需求。

  “清爽行动”

  千名志愿者扮靓家园

  3月9日下午2时,下应街道景湖社区大门前,路过的行人不小心“落”下一个白色塑料袋,不久就被正在进行“清爽行动”活动的景湖社区志愿者看见并且清理干净了。

  为加快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全面营造“清爽、整洁、有序、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下应街道实施了“清爽行动”计划,充分整合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团员青年、妇女骨干、文体积极分子的资源,吸引上千名志愿者争做义工,合力推进环境整治。

  下应菜场沿镇东路而建,是下应最繁华的地段,也是环境卫生最“脏乱差”的地方之一。每天上午7时左右和下午4时之后,整条镇东路车水马龙,把车停在路边买菜的,接送孩子临时停车的,这条小小的双车道硬生生地被“挤”成了半车道。

  为此,下应街道专门在下应菜场的北面建造了一个占地约6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200辆车的临时停车场,如今停车场已经可以正常使用。街道不仅建造了这个临时停车场,还联合城管、交警部门,对违章乱停和占道经营进行了先行劝导,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屡教不改的贴牌处理。如今,镇东路相较之前已经干净整洁许多,交通拥堵情况也有较大改善。

  下一步,下应还会继续实施“清爽行动”计划,努力破解拆迁地块内外环境卫生、安置小区的杂物乱堆放、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桶及垃圾箱旁边污水横流以及污水排放等“八大难题”。

  “力争到今年底,全面实现道路洁化、街道靓化、河道净化、街路序化和村庄美化的目标。”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利明说,下应要按照“以人为本,为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施惠于民。

  改变陋习

  乐享生活新方式

  65岁的史秀珠,到去年还是个文盲。不识字让她受了不少苦。去年年底,下应街道景湖小区的“‘惠’眼读书班”让她萌生晚年“脱盲”的念头。

  史秀珠说:“以前,我的名字是画出来的,名字里的‘珠’不会画,就用‘○’代替。”如今的史秀珠,不但会写名字了,还懂得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慢慢看懂句子后,她甚至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了读报。

  在下应街道的“村改居”过程中,像史秀珠这样乐享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村民不胜枚举。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村民王智华颇有感触。

  王智华是黎明村人,一家三口居住在祖上留下的破瓦房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用水桶、脸盆接水更是家常便饭。2013年被拆迁安置到景湖小区后,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活方式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城市化了。他激动地说:“以前,我们黎明村全村小轿车不到20辆;如今,全村至少有小轿车200辆。以前,全村只有一个公众浴池,洗澡光排队就得两个多小时。”

  村民生活的改变不止于此:原来喝河里的水,现在喝自来水;原来做饭用灌装煤气,现在改天然气了;原来村里垃圾乱扔,现在配备专职清洁工定点打扫了;原来村落绿化乱七八糟,现在有了系统规划,每块鲜花和草坪的布局都匠心独具。

  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物质领域悄然渗透到了精神层面。村落形成社区后人口集聚,社区文化活动多了,跳广场舞,民乐表演,打太极拳,学书法绘画,学剪纸刺绣……四处洋溢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给村民带来的崭新气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辖区村民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晚上的活动不再是吃饭、打牌、看电视这‘老三样’了。”景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杨丽君说,告别陋习,走向文明,这不仅仅是对城市居民的要求,对乡村居民来说也同样适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要求改变的力度更大。

  “周日文化”

  办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住过几代人的老屋、村口的凉亭、马头墙的祠堂、狭长的小巷……这一切逐渐被高楼林立的新城取代。前不久,在下应街道举行的“周日文化”———“光影下应”摄影展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村民用手中的相机,捕捉下正处于大拆大建时期下应的倩影。

  下应街道“周日文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摄影,还有拔河、跳绳、乒乓球、广场舞;有亲子绘本阅读、生活学会课程、健康讲座、育儿讲座;还有爱老、助学、助残等“义工”活动。其活动模式为“3+X”,即三个固定板块———“周日文艺”、“周日课堂”、“周日义工”,“X”为各镇乡(街道)根据实际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

  自去年11月以来,每个周日,下应街道都会举办“周日文化节”活动,百姓点单,街道“配菜”,草根唱戏,专家服务。这种由群众点单,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免费捧上文化大餐和公共服务,至今已举办30场,近6000人次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今年3月21日,下应街道文体中心举办了一场精彩的中国舞学习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就职于宁波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阮雪颖。她还专门编了一段适合孩子们跳的中国舞,给他们带去了许多欢乐。下应街道还联合东南商报、宁波市妈妈大学公益俱乐部在街道文体中心举办了“葵葵鱼悦读坊”,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这种统筹调动市区各类公益资源下放街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阵地,在群众中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精神力量的模式,获得省市区领导的批示肯定。

  无论是名曲名段演唱、广场舞大赛、趣味运动会、葵葵鱼悦读坊还是中国舞教学,都是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居民喜欢的活动放在家门口举办,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