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0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生态殡葬深入人心

  兰 草

    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倡节地、环保、生态、文化的安葬方式,海葬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虽然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较为接近,却少有人问津。群众接受殡葬新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很多人理性上认同绿色殡葬,不过情感关难过,认为殡葬新风有悖传统,存在一种思想障碍。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忽略了传统殡葬观中的积极思想成分。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即使提倡“事死如事生”的古人,也更赞成父母在生时尽心奉养,对于葬礼,强调内心虔诚比物质祭奠重要,认为缅怀先人的目的在于教化活人,培养道德品性。反之,生前不孝,死后却重殓厚葬,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属于本末倒置。古人尚且有如此认识,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新观念,在悼念形式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呢?

  当然,一些生态殡葬方式“叫好不叫座”,不能简单责怪群众观念更新慢,而应在管理上找原因,提升“后事”服务工作。简办并非简陋,应该结合传统习俗和大众心理,在庄严感和仪式感上有更高的标准,以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并以细致周到、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来减轻家属的悲伤。墓地应科学规划,园区内景观、道路、设施、花木适应当地特点和气候条件,四季常青,整洁幽雅。有条件的话,墓地建设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庄严肃穆而不失典雅温馨,让逝去的生命回归自然、灵魂安息。这样,才能增加逝者家属的认同感。

  移风易俗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让百姓接受新的丧葬习俗,党员干部带头,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然而,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要求他人节俭治丧,自己却攀比炫富;台上倡导文明祭扫,台下却迷信、复古,甚至借机敛财,不仅辱没先人,更败坏党风民风,阻碍殡葬改革推行。因此,应该完善法规制度,强化对党员干部丧葬陋行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